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幸福家庭》 > 2018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338718
穿行三峡神秘“无人区”(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8月1日 《幸福家庭》2018年第8期
     大雨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溪流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急。王谊洪忽然停下、蹲在石头上向清澈的溪水里凝望,似乎在搜寻着什么。

    “这里有娃娃鱼。”王谊洪缓缓站起身来,带着神秘的笑容比划着说,“溪水里有野生娃娃鱼,大的有十多厘米长。”笔者环顾四周,浓密的灌木、清澈的溪水、阴冷的气候……看来这里真是娃娃鱼的天堂。

    虽然没能亲眼见到娃娃鱼,但笔者并不失望,沿着溪谷继续前行。这时,王谊洪突然发现溪谷旁边的一处草丛在耸动。便走上跟前,用树枝轻轻拨开,里面露出一只毛茸茸的动物尾巴。

    王谊洪弯下身,轻轻地捏住尾巴往上一提,一只萌萌的土拨鼠出现在笔者面前。这只土拨鼠有十多厘米长,长得肥肥胖胖,看到笔者似乎并不害怕,淡定地东张西望。王谊洪把它放在地上,它不慌不忙地在笔者脚下找了一块草地,埋头打起洞来,不一会儿就钻到了地下。

    这是笔者第一次看到土撥鼠,原以为只有在澳大利亚才能见到的小动物,居然在长江边上的五里坡自然保护区有了近距离接触,这让笔者兴奋不已。

    在溪谷里行走两个钟头后,万传阳带着笔者跳出溪沟,沿着灌木丛陡然上行,为了不致身体滑倒,笔者必须手脚并用,借助身边每一个可以抓住的物体。又攀行一个钟头,终于爬上一处长满蒿草的山坡。

    “这个地方叫凉风垭,既是此行的最高点,也是终点了。”万传阳介绍说,凉风垭海拔2300米左右,再往前走就是陡峭的山崖,因为下雨路滑,行人无法行走。山崖下就是数公里长的铁磁沟,沟内遍布濒临灭绝的珍稀植物红豆杉。

    “穿过铁磁沟,就到达了庙堂乡,它是全国首个整乡生态搬迁乡,全乡2000多人搬到外面居住,原先居住的地方交给野生动植物了。”万传阳介绍说,庙堂乡有一棵亚洲第二大的铁坚油杉,为了保护这棵油杉树不被水淹,附近一座水电站的水位下降了50米。

    庙堂乡里话生态

    海拔1200米以上的庙堂乡,地处巫山县东北端,曾被称为“重庆第一穷乡”。这里距离县城165公里,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全乡仅有3000余亩贫瘠耕地,粮食亩产仅250公斤左右,群众世世代代生活在贫困之中。

    2008年,为了保护庙堂乡的青山绿水,让当地群众摆脱贫困,巫山县启动整乡生态扶贫搬迁,每名村民补助6000元安置费。一年时间内,2000多名村民搬出深山,只有20余人留守庙堂,庙堂乡也变更为庙堂村。

    王安辉是庙堂村的党支部书记,他本来也已经搬离了庙堂村,因为工作需要,又回到村里“留守”。“现在的环境比10年前好太多了。”他用手指着溪水说,“你们看,虽然刚下过雨,河水都能清澈见底,以前这水浑得厉害。”

    他又抬头指着山坡上的梯田说:“以前山坡全被村民开垦成农田种了粮食,秋收过后满眼光秃秃的,现在山上种满了树,一年四季都是绿茵茵的。”

    在小溪边上,笔者看到了被誉为“亚洲第二大”的千年古树铁坚油杉,它长得高大挺拔,苍劲葱郁。古树边立的一块牌子上显示:这棵油杉树龄已有1000年,树高28.6米,胸径2.3米,冠幅达480平方米。为此,人们冠之以绿色“活化石”的美称。

    王安辉告诉笔者,当地政府为了保护一棵千年古树,不惜增加2000万元投资,更改了水电站建设方案。2006年,巫山县决定开发后溪河水利资源修建一座水电站。按照最初建设方案,这棵千年古树必须搬迁,而古树太大,搬迁后势必难以成活,经过审慎研究,当地最终修改电站建设方案:将一级水库改为二级水库,高坝改为低坝,减少落差50米,这使投资增加2000万元,建成后的电站年收益减少100万元。

    笔者随王安辉来到村子中心,那里依旧空空荡荡,人烟稀少,好不容易才找到正在晒太阳的村民田礼会。56岁的田礼会看到笔者,十分激动,热情地从家里端出了凳子,跟笔者在门口拉起了家常。“以前庙堂居住人口多,为了吃饭不得不向大山要粮食,漫山遍野都是梯田,还是不能填饱肚子。”田礼会说,“生态搬迁,符合老百姓的心愿,所以政府一号召,村民就纷纷搬走了。”

    “以前是大自然给人让住处,现在是人给大自然腾地方。在巫山,为大自然腾地方的不仅是庙堂乡。”巫山县县长曹邦兴说,该县近年来各类生态移民达3万多人,越来越多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变成了“无人区”,在长江上游发挥着维护物种多样性和保护涵养水土的作用。

    地处长江上游的重庆市,正在建设和五里坡一样的58个自然保护区,构架起保护长江的生态屏障。当地还正在积极争取打造三峡库区国家公园,只为这一片山更绿,这一池水更清。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2018年6月1日) (王丁 韩振)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