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222
编号:13747099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5日 陈冠华 吴爱文 林文朝
第1页

    参见附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查尿、血、大便常规、C反应蛋白、EKG、血沉、超声心动图、肾功能、肝功能、心肌酶等。A组患儿给予丙种球蛋白剂量400 mg/(kg·d),给药浓度为5.0%,滴速0.5~1 ml/min,2 h内滴完,连用5 d;B组患儿给予单次治疗剂量1 g/(kg·d),同时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30~50 mg/(kg·d),分三次口服,退烧后渐改为3.5 mg/kg,体温正常及血沉正常后停止服用,疗程2个月。持续用药至症状消失。并观察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丙种球蛋白输注过程中有无烦躁、发热、皮疹、休克、寒颤、心慌等表现。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临床症状消失情况、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血沉恢复情况及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并进行临床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 字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A组临床症状改善较慢,总热程、黏膜充血、手足肿胀、淋巴结炎消退时间较B组明显较长(P<0.01),A组48 h退热例数较B组明显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组别48 h退热例数(例)总热程

    (d)黏膜充血消退时间(d)手足肿胀消退时间(d)淋巴结炎消退时间(d)

    A组301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