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食管疾病 > 食管炎
编号:13761406
中西医结合治疗霉菌性食管炎31例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27
     【摘要】目的探讨制霉菌素片联合中成药乌及散治疗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经胃镜及实验室细胞学检查确诊为霉菌性食管炎的患者,停用抗生素,给予口服制霉菌素片和中成药乌及散(乌贼骨粉、白及粉),每天3次,连用10 d,停药4周后复查胃镜。结果显效21例,占67.7%;有效9例,占29.0%;无效1例,占3.2%;总有效率为96.7%。仅4例出现轻度腹泻、恶心和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结论制霉菌素片联合中成药乌及散治疗霉菌性食管炎,方法简单、方便,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基层临床推广。

    【关键词】霉菌性食管炎;制霉菌素;乌及散

    本文总结笔者所在医院内科门诊2003年2月~2009年12月间确诊的霉菌性食管炎(mycetogenic esophagitis,ME)31例,采用制霉菌素片联合中成药乌及散治疗,效果良好。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 http://www.100md.com
    1.1一般资料本组31例均因上消化道症状而就诊,全部病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见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吞咽时胸骨后疼痛、胸骨后灼热感、胸闷等;(2)胃镜检查见食管黏膜不连续分布的斑片充血,表面白色伪膜和豆渣样物;(3)实验室检查细胞刷取标本涂片见霉菌菌丝和孢子。本组病例,男23例,女8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5岁,平均50.1岁,病史最长2月,最短10 d,平均43 d;原发疾病中有胆汁反流性胃炎1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8例,胃癌、慢性肺结核、糖尿病、慢性肾炎及普通感冒各1例;确诊前29例患者有抗生素应用史。胃镜检查按Kodsi分级[1]:1级17例,2级10例,3级4例。

    1.2方法所有病例一经确诊,立即停用抗生素,给予口服制霉菌素片100万U和中成药乌及散(乌贼骨粉l g、白及粉2 g),均为每天3次,共治疗10 d;停药4周后复查胃镜。

    1.3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示食管黏膜充血、白色斑点或伪膜完全消失,刷片未找到霉菌菌丝为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胃镜检查示食管黏膜充血、白色斑点或伪膜减少超过50%,刷片见少许霉菌菌丝为有效;不符合上述标准者为无效。
, 百拇医药
    2结果

    本组显效21例,占67.7%;有效9例,占29.0%;无效1例,占3.2%;总有效率为96.7%。治疗过程中4例出现轻度腹泻、恶心和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但均能坚持完成治疗。

    3讨论

    霉菌性食管炎是由于白色念珠菌侵入食管黏膜形成的一种溃疡性伪膜性食管炎,以黏膜表面附着有乳酪、豆渣样白色物为特征,属消化道念珠菌病之一。念珠菌属真菌类,由白色念珠菌或其他念珠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念珠菌病。在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白色念珠菌可引起皮肤、黏膜、内脏、关节、脑组织等部位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以及化脓和肉芽肿性病变,甚至引起黏膜溃疡,造成食管等腔道器官的狭窄及穿孔。本病感染途径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之分,发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多数患者为原发无诱因的外源性感染,病灶常局限,预后好;继发型多为内源性感染,常有播散性病变,患者抵抗力低下,预后较差。因此,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是预防外源性感染引起本病的重要措施;设法去除各种诱因,不断提高机体抵抗力,对预防慢性疾病患者罹患本病更有意义。本病在胎儿、新生儿、青壮年和老年等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轻者可无症状,重者临床表现依发病诱因及病变程度而异。常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吞咽时胸骨后疼痛、胸骨后灼热感等,以进食固体食物和热饮时症状明显。本病确诊主要依据内镜检查及分泌物涂片找到念珠菌。本病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与大量长期应用抗生素有关,本组确诊前29例患者因胃痛或感冒等而有抗生素应用史,占93.5%;(2)与长期应用激素、抗肿瘤等药物及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本组中4例分别有胃癌、慢性肺结核、糖尿病和慢性肾炎原发病史,1例无效病例系胃癌患者。
, http://www.100md.com
    霉菌性食管炎的治疗,以立即停用抗生素,及时、足量应用抑制霉菌药物为主要措施。制霉菌素为多烯类抗真菌药,具广谱抗真菌作用,对念珠菌属的抗菌活性高,对新型隐球菌、曲菌、毛霉菌、小孢子菌、荚膜组织浆胞菌、皮炎芽生菌及皮肤癣菌通常亦敏感。该药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相结合,致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以致重要细胞内容物漏失而发挥抗真菌作用。本品口服后胃肠道不吸收,给常用口服量后血药浓度极低,对全身真菌感染无治疗作用,故口服仅用于治疗消化道念珠菌病。本品口服常见腹泻、恶心、呕吐和上腹疼痛等胃肠道不良反应。中成药乌及散,其中乌贼骨,《别录》述其“止疮多脓汁不燥”,现代实验证明其主要成份为碳酸钙,有中和胃酸的作用,且能促使溃疡糜烂面炎症吸收,阻止出血,减轻局部疼痛。《本草经疏》述其“入血分以泄热,散结逐腐”,其质粘性涩,可封填破损。现代实验证明其有缩短凝血时间、抑制纤溶系统的作用。乌及散既可以降低酸度,促进黏膜修复,还可以有效减轻口服制霉菌素片所致胃肠道反应。制霉菌素片联合中成药乌及散治疗霉菌性食管炎,方法简单、方便,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基层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益农,陆星华 .消化内镜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49-151.

    【收稿日期】2011-07-15, 百拇医药(尤晓明 李军)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食管疾病 > 食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