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8年第3期
编号:13202616
不同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近远期疗效观察(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3期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80例行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的消化道息肉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 117枚息肉)与对照组(40例, 113枚息肉)。观察组先行黏膜下注射再行息肉电凝电切术, 对照组则采用单纯电凝电切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病灶彻底清除率为96.6%(113/11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96/1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3/40), 包括发热5.0%(2/40)、腹痛2.5%(1/4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10/40), 包括发热10.0%(4/40)、腹痛5.0%(2/40)、穿孔5.0%(2/40)、便血5.0%(2/40);住院期间,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2.1±0.7)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1.1)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1年并发症为5.0%(2/40), 包括慢性腹痛2.5%(1/40)、慢性便秘2.5%(1/40);对照组随访1年并发症为27.5%(11/40), 包括慢性腹痛10.0%(4/40)、慢性便秘7.5%(3/40)、瘢痕狭窄5.0%(2/40)、腹泻5.0%(2/40);随访1年,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1年复发率为5.0%(2/40), 与对照组的7.5%(3/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内镜下电凝电切前先于病灶下黏膜下注射可增加病灶清除率, 降低术后早期疼痛, 减少近期和远期并发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消化道息肉;内镜;微创手术;黏膜下注射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3.028

    消化道息肉是一种发生在消化道黏膜表面的赘生物[1], 常发生于胃部、结肠。消化道息肉是引起消化道不适症状的常见病因, 还具有一定的出血和癌变倾向[2]。消化道息肉的治疗已经实现了微创化, 即通过消化道内镜器械直达病灶处理。但单纯内镜下行消化道息肉电凝电切术, 常有病灶清除不彻底, 且术后并发症较多。作者在内镜下电凝电切前先于病灶下黏膜下注射, 并与单纯电凝电切术进行了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2月~2016年2月于本院行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的消化道息肉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 117枚息肉)与对照组(40例, 113枚息肉)。观察组患者中, 男22例, 女18例;年龄40~75岁, 平均年龄(51.4±8.9)岁;息肉位于胃体35枚、胃窦部43枚、贲门7枚、直肠8枚、结肠24枚;息肉直径<1.0 cm共107枚、1.0~2.0 cm共6枚、≥2.0 cm共4枚。对照组患者中, 男25例, 女15例;年龄42~78岁, 平均年龄(53.1±8.6)岁;息肉位于胃体32枚、胃窦部41枚、贲门10枚、直肠10枚、结肠20枚;息肉直径<1.0 cm共102枚、1.0~2.0 cm共8枚, ≥2.0 cm共3枚。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麻醉, 左侧卧位, 头颈部应与脊柱保持在统一水平。术前上消化道准备或肠道准备, 饮水导泻。胃部息肉则采用上消化道内镜, 结、直肠息肉则采用肠道内镜。观察组置入内镜后, 先用生理盐水冲洗病灶, 视野暴露充分后, 于息肉基底部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 分3点注射, 每处2 ml。此时息肉基底和周围黏膜隆起可行常规电凝电切。取出息肉组织、撤除内镜装置。对照组则行内镜下单纯电凝电切术, 确认病灶后并不进行黏膜下注射, 而是直接进行息肉切除, 有蒂息肉先用圈套头蒂交界处提拉再行切除, 无蒂息肉则先用牵拉或吸引方法形成假蒂, 再用圈套头蒂交界处提拉再行切除。其他操作同观察组。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彻底清除率、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24 h VAS评分(0~10分, 评分越低越好)。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随访1年内的并发症及病灶复发情况。病灶完全消失, 原病灶处基底凝固变白则为病灶彻底清除。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8.3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病灶彻底清除率为96.6%(113/11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96/11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3/40), 包括发热5.0%(2/40)、腹痛2.5%(1/4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10/40), 包括发热10.0%(4/40)、腹痛5.0%(2/40)、穿孔5.0%(2/40)、便血5.0%(2/40);住院期间,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 VAS评分为(2.1±0.7)分, 明顯低于对照组的(3.0±1.1)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1年并发症为5.0%(2/40), 包括慢性腹痛2.5%(1/40)、慢性便秘2.5%(1/40);对照组随访1年并发症为27.5%(11/40), 包括慢性腹痛10.0%(4/40)、慢性便秘7.5%(3/40)、瘢痕狭窄5.0%(2/40)、腹泻5.0%(2/40);随访1年,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1年复发率为5.0%(2/40), 与对照组的7.5%(3/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ttp://www.100md.com(张丽虹 刘蕴刚 金缨 李丹丹 刘丽娜 石杨)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