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6年第22期
编号:12863564
血清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溃疡性结肠炎病情活动性判断中的价值
http://www.100md.com 2016年8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2期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溃疡性结肠炎病情活动性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6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根据Harvey-Bradshow标准分为研究组(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 32例)和对照组(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 31例)。对比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 研究组血清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49.5±11.5)mg/L、(452.6±87.2) μg/L, 均高于对照组的(25.6±8.4)mg/L、(326.1±48.7)μg/L(P<0.05)。结论 血清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溃疡性结肠炎病情活动性判断中的有较好的价值。

    【关键词】 C反应蛋白;D-二聚体;溃疡性结肠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064

    溃疡性结肠炎为直肠、结肠的一种弥漫性炎性病变, 在该病的活动期, 机体存在炎症反应和高凝状态, 一旦血栓形成, 会阻塞血管影响肠道上皮的再生。有学者指出及时掌握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程度对指导治疗极为重要[1]。血清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炎症因子, 代表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可以很高的预测人体内炎症状态;D-二聚体作为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 预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很高的临床价值[2]。因此本次研究拟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本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63例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部位为直肠、乙状结肠者、左半结肠等。根据Harvey-Bradshow标准, 分为研究组(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 32例)和对照组(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 31例)。研究组男10例、女22例, 平均年龄(35.6±8.4)岁, 对照组男8例、女23例, 平均年龄(36.1±9.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入选标准 ①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肠镜、病理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②性别不限, 年龄20~70周岁。③知情同意。④自愿参加试验。

    1. 3 排除标准 ①纳入研究时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②创伤、糖尿病、下肢静脉血栓者。③肠道感染性疾病者。④消化道出血、中毒性巨结肠等严重并发症者。

    1. 4 实验室指标测定方法 医生在患者入院后第二天早晨(7:00~8:00)进行肘部静脉血采集, EDTA抗凝, 抽血后立即送检, 使用美国雅培AXSYM Triage 检测仪, D-二聚体用免疫扩散比浊法测定;脑钠肽用酶比色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

    1. 5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 1 血清C反应蛋白在溃疡性结肠炎病情中的价值 本研究发现在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研究组, 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即缓解期的患者)(P<0.05)。血清C反应蛋白是反应体内炎症程度的一项指标, 当机体存在炎症时, 炎症因子刺激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 在血栓调节蛋白下被凝血酶激活为活化的C反应蛋白, 是反应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还有学者根据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 结果表明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组血清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2]。UC患者伴有炎症反应, 而C反应蛋白正是调节了各种细胞因子的分泌, C反应蛋白激活的补体和吞噬细胞能够将坏死、无法修复的组织细胞清除。

    3. 2 D-二聚体在溃疡性结肠炎病情中的价值 D-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后的产物。本研究发现在溃疡性结肠炎病情活动期, D-二聚体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分析疾病活动期会激活Ⅶ因子, 诱导外源性凝血过程, 随着肠道内皮缺氧、酸中毒等病理改变后, 进一步发生诱导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激活, 随着凝血酶的生成, 使得纤维蛋白交织成网状纤维蛋白多聚体, 形成纤维蛋白[3]。同时体内纤溶系统被激活, 纤溶酶为重要的降解纤维蛋白的物质, 在降解过程中会导致D-二聚体表达升高。同样有学者分析了溃疡性结肠炎病情与患者病情的动态关系, 结果发现当患者疾病好转时, 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3]。还有学者指出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溃疡性结肠炎肠组织局部可能有微血栓形成, 这一比例可能达60%以上[4]。对于D-二聚体水平增高患者中可适量给予抗血栓等活血化瘀药物, 预防及治疗肠黏膜微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 血清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溃疡性结肠炎病情活动性判断中的有较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Elg SA, Carson LF, Fowler JM, et al. Ascites levels of haptoglobin in patients with ovarian cancer. Cancer, 1993, 71(12):3938-3941.

    [2]欧阳钦, 潘国宗, 温忠慧, 等. 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 中华消化杂志, 2001, 15(4):138-141.

    [3]吴限. 结肠灵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12):969-971.

    [4]贺国斌, 欧阳钦, 陈岱云, 等. 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组织微血栓形成的研究. 中国内镜杂志, 2003, 9(7):34-35.

    [收稿日期:2016-04-19], http://www.100md.com(褚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