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5年第9期
编号:12613804
在血液分析仪检测中末梢血常规与静脉血常规结果的对比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2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9期
     【摘要】 目的 通过血液分析仪对末梢血常规与静脉血常规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方法 对门诊健康体检者130例进行两种不同方法采血, 每1例体检者同时采末梢血与静脉血各1份, 分A组130例采末梢血, B组130例采静脉血, 在同一种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下做血常规检测, 对其结果的差异性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对130例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 其结果A、B两组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血小板(PLT)4项指标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血常规检测时, 为保证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血液分析仪检测时, 末梢血检测的血常规质量较难控制, 部分检测指标不及静脉血检测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明显, 故建议血液分析仪应采用静脉血做血常规检测。

    【关键词】 血常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末梢血;静脉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09.092
, 百拇医药
    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血常规检测在临床上越发显得重要, 血常规是最基础的检测项目之一, 随着现代检验医学的发展,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代替了手工血常规的检查, 其“精度高、速度快、易操作、功能强”是血液分析仪的强劲优势。现代血液分析仪的功能有全血细胞计数(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及其相关的计算参数)、血细胞分类功能(包括三分群或五分类白细胞分类率和绝对值)、血细胞计数和分类功能的扩展功能(包括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的计数等)[1]。现代血液分析仪检测参数的临床应用价值, 同样遵循循证医学(EBM)的原则和循证检验医学(EBLM)有关诊断性能的指标进行评价。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 用当前最好的检测技术、质量控制体系和临床实践成果, 对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进行严格评价, 才能使血液分析仪为临床提供最有价值的检测证据[1]。血液分析仪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使血液细胞学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与其他参数的检验结果更精确更准确, 引起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的关注。血常规检验中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对许多疾病在机体内的变化, 起着非常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临床上对于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越来越高的要求。血常规检测标本通常采用静脉血及末梢血, 对末梢血而言, 静脉血检测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更准确、更可靠, 更具明显优势。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采集2013年8月~2014年8月门诊健康体检者130例, 其中男70例, 年龄28~58岁, 平均年龄38.2岁, 女60例, 年龄25~55岁, 平均年龄35.6岁。均采取末梢血与静脉血在同一血液分析仪下检测血常规。

    1. 2 仪器与方法 采用迈瑞BC-5300、RD-07101272系列血液分析仪。试剂为迈瑞公司配套的稀释液、溶血素LEO Ⅰ、LEOⅡ、LH等。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检测。方法:①末梢血:消毒皮肤, 干燥后轻轻按摩采血部位, 以2~3 mm深度刺针左手环指指尖内侧, 第1滴血液应弃去, 因混入组织液影响结果, 用微量吸管取末梢血40 μl, 放入含有EDTAK2抗凝剂的0.5 ml离心管中, 用无菌干棉签压住采血部位止血, 在用手指充分弹匀(避免有微小凝块堵塞管道), 做血常规检测。②静脉血:用真空采血法用血常规专用管(含有EDTAK2抗凝管)采静脉血至2 ml刻度处, 颠倒混匀3次后做血常规检测。
, 百拇医药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血液中的WBC、RBC、PLT及H6进行检测, 并观察记录结果。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末梢血常规与静脉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末梢血组的WBC、Hb、RBC指标明显高于静脉血,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PLT指标明显低于静脉血,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血液中的红细胞(1673)、白细胞(1749)和血小板(1842)称为血液的有形成分, 也是血液研究的重要对象[2]。血液一般检测包括血液细胞学成分的常规检测简称为血液常规检测[3]。在血常规的检测中通过两种采血方法对WBC、RBC、Hb、PLT进行分析, 从表1中可看出。末梢血组WBC、Hb、RBC指标明显高于静脉血,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PLT指标明显低于静脉血,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末梢血在采取的过程中, 刺针部位的深浅, 采血速度的快慢受局部挤压的影响, 血小板因挤压发生集聚与损耗, 引起计数偏低。而WBC、Hb、RBC在末梢采过程中, 血管管腔过于狭窄, 在局部温度较高的影响下, 血液会出现部分沉积, 因此WBC、Hb、RBC计数相对较高[4]。静脉血组由于通常采用真空采血法抽取静脉血做血常规检测, WBC、Hb、RBC检测结果低于末梢血标本, 而PLT指标明显高于末稍血, 由于静脉采血检测无体表温度、局部压力的影响, 准确性、可靠性较高。
, http://www.100md.com
    总之, 末梢血标本对于儿童、重症烧伤患者, 采血量小, 十分简便应用于临床上, 但因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 检测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在临床实际工作中, 静脉血常规检测结果稳定, 检测质量有保证, 可重复性检测, 建议采用静脉血做血常规检测, 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检验项目。

    参考文献

    [1] 熊立凡, 刘成玉.临床检验基础.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87, 123.

    [2]许文荣 , 王建中.临床血液学与检验.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2.

    [3]万学江, 卢雪峰.诊断学.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44.

    [4]冯晓云.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17):53-54.

    [收稿日期:2014-12-23], 百拇医药(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