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29期 > 正文
编号:12155177
翁沥通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5日 田淑艳 艾德华
第1页

    参见附件(2654KB,2页)。

     【摘要】目的观察翁沥通胶囊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对84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服用翁沥通胶囊3个月;在服药第12周分别观察前列腺液的变化。结果在治疗后12周前列腺液:白细胞消失38/84例(45.24%),白细胞<10个/HP42/84例(50.00%),白细胞>10个/HP白细胞4/84例(4.76%)。结论中药翁沥通胶囊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翁沥通胶囊;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观察

    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近年来本病有明显增多趋势,其临床主诉和症状较多,除了有前列腺炎相关症状外,有些患者还兼有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由于慢性前列腺炎的确切病因与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因此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院从2009年7月至2011年2月对84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给予口服翁沥通胶囊,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①年龄分析:本组84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均来自本院泌尿外科,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5岁,已婚76例,未婚8例。②病程分析:本组病程最短为3个月,病程不足半年者为26人,病程在1~3年者为38人,3年以上者为20人。③临床主要症状:尿急、尿频、排尿时有刺痛或瘙痒,部分患者有排尿不舒畅感和排尿淋漓及双侧腰酸。部分患者伴有精神、神经症状及性功能障碍。全部病例均排除前列腺肿瘤。通过询问病史、直肠指检、前列腺液常规检查、涂片染色找致病菌及细菌培养等检查。

    1.2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

    1.2.1诊断标准依据吴阶平主编的《实用泌尿外科学》诊断标准:①排尿紊乱症状:尿频、尿不尽、尿口白滴。②盆底肌群紊乱症状:会阴肛周骶尾部账胀隐痛,小腹腰骶精索坠痛不适。③性功能障碍表现:阳萎、早泄、性欲减退。④神经系统:失眠、多梦、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困倦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⑤肛诊:前列腺质地坚硬、弹性差,两侧体积不对称,表面有结节。⑥前列腺液化验:卵磷脂小体少+++:白细胞增多,>10个/HP。⑦B超提示前列腺包膜增厚毛糙,实质内回声不均,不强光团。

    1.2.2治疗方法将84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口服翁沥通胶囊,2次/d,34粒/次,疗程为3个月,分别于服药第12周后进行随访,评定治疗效果。

    1.2.3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临床症状,前列腺压痛完全消失,前列腺液白细胞<5个/HP,前列腺液细菌培养阴性。②有效:临床症状50%以上缓解,前列腺压痛消失,前列腺液白细胞<10个/HP,细菌培养阴性。③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变,前列腺液检查无变化或加重,细菌培养不变。

    1.3统计学方法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本组84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经口服翁沥通胶囊治疗后痊愈38例(45.24%),有效42例(50.00%),无效4例(4.76%),总有效率95.24%。

    治疗后主要症状及检查评估见表1.治疗后症状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指检治疗前前列腺肿胀65例,治疗后减少为28例,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有32例前列腺液白细胞<10个/HP,与治疗前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前列腺炎是影响男性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占泌尿外科门诊患者的40%左右。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因此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研究结果证实,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病毒均可导致慢性前列腺炎[1]。自身免疫反应、尿液返流、基因易感性、神经性炎症等因素可能与前列腺炎的发生有一定关系[2]。随着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客观,无疑会更好地指导临床的诊治。特别是慢性前列腺症状评分(NIH-CPSI),包括疼痛、排尿异常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三方面,将患者的主观感受转为客观的量化,经临床验证可较好地指导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治。

    在治疗方面,有资料统计显示慢性前列腺炎单纯西药治疗的治愈率仅为30%~50%[3]。我国中医中药历史悠久,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翁沥通胶囊由薏苡仁、浙贝、木通、旋复花、黄芪等中药加工提炼而成,具有清热、利湿、利尿、去瘀消肿、镇痛等作用。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前列欣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机制如下:①消除中性白细胞产生的活性氧化剂。②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③抗水肿作用。④抑制前列腺上皮增殖产生的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5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