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药》 > 2009年第3期
编号:11763740
防中风莫陷误区(上)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1日 《家庭医药》 2009年第3期
     除了年龄、性别、遗传等无法干预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心脏病、血脂异常等属于可干预的中风高危因素。预防中风发生,就要把这些可干预的高危因素部分或全部消除。然而,消除高危因素,必须要避免以下几种误区——

    误区1: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

    血压正常或较低的脑动脉硬化患者,会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异常等因素存在,导致某支脑动脉发生堵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引起缺血性中风。

    误区2:小中风无关紧要

    不少中风患者发病前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患者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

    误区3:吃药跟着感觉走

    有的人每晚仅服1片(25毫克)肠溶阿司匹林。在脑血栓的预防性用药中,不少人知道每晚睡前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目前公认肠溶阿司匹林应每晚服75~100毫克,即25毫克1片的肠溶阿司匹林应服3~4片(如果规格为100毫克1片者,则只需服1片)。如果药量不足,则达不到预防目的。

    误区4:用药品种越多越好

    一些有过中风表现的人往往惶恐不安,于是四处看病。一位医生开“圣通平”,另一位医生开“伲福达”,殊不知这些名称不同的药,其实都是硝苯地平(商品名叫心痛定),结果因用药过量导致中风。也有的患者害怕“是药三分毒”,血压高了也不用药,其结果可想而知。

    (编者:下期将继续介绍防中风需避免的误区,敬请关注。)

    编辑/于嘉男 yujianan@jtyy.com, 百拇医药(尹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