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1年第2期
编号:12083673
治疗下颌骨发育不良的新方法—曲线牵张成骨(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中国美容医学》 2011年第2期
     下颌骨发育不良是最常见的颅颌面畸形之一,需要手术、口腔正畸等跨学科联合治疗。有些患者因先天畸形需要延长发育不良的下颌骨长度来改善外观和功能,而牵张成骨已成为广泛接受的手术治疗方法。

    1历史发展

    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是由于增长的牵引力在逐渐分开的骨段表面之间形成新骨的生物学过程[1]。 在分开的骨段之间会形成骨痂,只要牵引力持续存在,骨痂会被拉伸,诱导新骨形成[2]。骨的生成会同时伴随着周围软组织套(如皮肤、肌肉、筋膜、神经、血管等)的扩张,这会使重建的稳定性增加,减少复发的风险[3]。这种方法最早由Codivilla[4]于20世纪初介绍,在20世纪50年代,Ilizarov[5-6]的研究阐明了新骨形成的生物学机制,促进了这项技术的发展。1992年,McCarthy等[7]成功地将这种技术应用于治疗4名单侧或双侧下颌骨发育不良的儿童患者。从此以后,下颌骨牵引成为治疗先天性颅颌面畸形(如半侧颜面短小、下颌骨发育不良,Pierre Robin综合征等)的可靠方法。

    外置和口内牵引装置均用于延长发育不良的下颌骨,但各自都有一定的缺点。早期的单向或多向外置牵引装置的缺点包括:①向量的可控性较差;②形成开牙合畸形,需要重新调整;③面部瘢痕;④过早的骨化;⑤加力杆的脱落或折断。单向内置牵引装置虽然提高了对这些方面的重视,但仍有明显的缺点,就是只有一个向量的控制和需要二次手术取出牵引器[8]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3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