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中医药》 > 2003年第9期
编号:11086160
精研针术 善用太溪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1日 《家庭中医药》 2003年第9期
     张士杰教授1931年出生于一个较为殷实的工商业者之家,其父兼通文史和方技,设同春堂国药店,延揽诸多名医应诊,并与之切磋医道。张老自幼耳濡目染,对中国的文、史、哲、医也由知而好,在其父亲的指引下,潜心攻读了《老子》、《易经》、《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继而于1958年通过国家鉴定考核取得医师资格。经过数十年临证实践,张老已成为一名享誉京城的老中医。

    张老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鼓楼中医院京城名医馆主任医师,兼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腧穴研究会理事,北京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医药研究促进会理事,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针灸》杂志编委,日本大阪传统医学中心客座教授。

    张老临证之余,精心研究理论,著书立说,著有《古法针刺举隅》一书。并曾经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如《援物比类应用太溪》、《浅谈腕骨和昆仑》、《浅谈肾原太溪》、《体表经穴定位浅识》、《浅谈针刺补泻及手法》、《针灸取穴贵在精少》、《浅谈针刺得气》、《浅谈针刺手法烧山火与透天凉》、《浅谈五门十变针法》等。
, http://www.100md.com
    他曾先后赴印尼、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进行访问、工作和讲学,曾获得韩国针灸学会主席颁发的奖章,增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张老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市卫生局指定的500名老中医之一,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的徒弟遍布国内外,通过言传身教,促进了学生们针灸水平的提高。张老医德高尚,他在数十年的临床工作中精益求精,几十年如一日,治愈了无数的患者,在百忙当中,除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多次参加义诊活动,充分体现了他的无私奉献精神。

    独特的学术思想

    张老擅长针灸兼通方脉,在近50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遵循《易经》、《老子》、《黄帝内经》等著述,运用阴阳离合、开阉枢等理论,结合临床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学术思想。

    他认为针刺得气因人而异,气血状况为针刺气至与否之重要条件。如阴阳平和之人,其气血淖泽滑利,故针人而气出疾(快)而相逢;多阴少阳之人,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此外,四时不正之气的变化,也影响气至之迟速、强弱,甚至有无,故针刺时尚须法天则地。
, 百拇医药
    对针刺补泻效应的标志他认为,以气至为度,气调而止。应用补法术式时,结合左旋而略插之;应用泻法术式时,结合右转而稍伸之,则可既易于旋转又易使气至。从而达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之效应。而气至与气调亦并非一定要通过针下寒热,因为针下之寒热不只因于手法,尚需结合其他条件,而且寒热也非气调与效之信的惟一标志。因此张老强调,在临床治疗时应注意避免为了追求针下寒热而无问其数的一味施行手法,以致造成“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精泄则病益甚而恇”之弊。

    张老认为针刺大法不同于方药之法,他根据《素问·疏五过论篇》“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等理论认为,针灸临床治疗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是难以单凭方脉辨证概括或取代的,应寓援物比类于其中,审视色脉予以分析,再加以综合,使类者比之,以尽格物致知之道。如是则可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做到补泻勿失,用针稀疏,避免“不知比类,足以自乱”。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并结合“人的肾脏中藏有元阴元阳,是生长发育的根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根于肾,肾之既病,百病皆生” 的中医理论和自己的临床经验,大胆选取肾经之原穴“太溪”为突破点,仅用肾原太溪穴或佐以少数气穴,治疗多种疑难杂证,经过多年反复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因有“张太溪”的美誉。
, 百拇医药
    善用太溪疗百疾

    张老擅长治疗多种疾病,如失眠、发作性睡病、神经性厌食、三叉神经痛、秽语多动综合征、面肌痉挛、面瘫、膈肌痉挛、假性球麻痹、偏头痛、多发性大动脉炎、多发性硬化、神经性耳聋、支气管哮喘、泌尿系结石、颈椎病、骨性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硬皮病、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脑瘫、甲状腺机能亢进及机能减退、寻常性痤疮、脂溢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白塞氏综合征等近百种疾病。

    患者颜某患脑血栓右侧偏瘫伴假性球麻痹,住院治疗两个月,偏瘫好转,假性球麻痹不愈,会诊时患者表情缺失,双目呆滞,语言蹇涩,且呈重鼻音,右口角尚时时流涎,饮食皆呛,伴强迫性苦笑。根据四诊取物比类,当属经气虚肾不足,故偏虚为主。肾脉贯中土,上济心肺,夹舌本,络于横骨,终于会厌,络任脉。舌为音声之机,咽喉者水谷之道,为之刺肾原太溪穴,吞咽机能及构音立获改善。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取手足少阳之会的翳风及主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得伸、手五指不可屈伸之太阳经腕骨穴,未及10次,语言、吞咽及肢体运动基本恢复。

    患者张某,患白塞氏综合征10余年,屡治无效,其间两次怀孕皆流产。来诊时,颊部、舌缘、齿龈、唇内、阴道、阴唇等处皆有不规则之溃疡伴剧痛和虹膜睫状体炎。根据四诊,取物比类,属卫气失调,为之针肾原太溪穴,3次后,针刺反应消失,继续调治20次,诸症皆愈,且于翌年喜获一子。

    患者马某,患偏头痛多年,来诊前曾精神不振,嗜睡,一侧视野有闪光性暗点之视幻觉及听觉异常,就诊时头痛发作,痛自患侧颞、眶、前额迅速扩散至半侧头部,呈搏动性钻痛,伴恶心欲吐,痛侧面部潮红,颞动脉搏动增强。根据四诊,病在少阳,少阳为一阳初生之气,源出于肾,用巨刺法,为之针病患对侧之太溪,痛立止,续针3次,多年后仍未复发。, 百拇医药(林 威 马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