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6134
心理健康与潜能开发的元认知策略.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30日
第1页
第5页
第19页
第26页
第43页
第189页

    参见附件(56231KB,255页)。

     心理健康与潜能开发的元认知策略-中小学生心理教育技术化操作与原理把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研发和应用说成是一场心理学高效技术化革命,至少目前还不是普遍公认的说法,但肯定是一个已经发生了的事实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势与问题

    在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文件中,统一将中小学校开设的心理课程称为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心理学科自身发展不够成熟等原因,在许多学校里开设的所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严重缺乏过硬的、能够解决学生心理健康实际问题的内容。大多数的“团体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在给学生带来较多的娱乐的同时,往往在教育内容方面明显地空泛、无力。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化、娱乐化和教育内容空泛化倾向。不仅如此,在多数心理教育活动中甚至还出现了不但无助于学生解决心理的和成长的问题,反而感染上了大量的引导学生思想向消极方面发展的贪欲、自私、追逐快乐、放任自我、不负责任等反社会教育内容。例如,当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时,他们往往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会获得关于“不要太在意功课学习”、人活着“快乐就行"等劝慰或观念;当学生说担心自己考试成绩不佳而对不起父母时,他们往往会得到“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要为别人而活着”的极端“自我中心”观念等。表面上看这些内容似乎可以暂时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而实际结果则是恰恰相反,不但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反而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滑向了消极,从此与老师、父母和同学之间关系因为消极观念的获得而变得更糟,反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加重。最重要的是,目前,这些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改革运动思潮中涌现的消极价值观念内容已经在广大青少年大脑中扎根、生长,其中的较大一部分青少年将因此而成长为“反传统、反权威、反社会"的一代穷人

    什么是意志性厌学

    由于学习活动对人类自身发展意义重大,因此真正地从思想上、意志上不喜欢学习或厌烦学习的人是极其罕见的。绝大多数的意志性厌学学生是由潜意识厌学发展而来的。他们往往是很早以前就形成了学习障碍,长期煎熬在想学学不进、学不好的痛苦当中,因而错误地认为学习活动就是痛苦的。于是,他们经常从学习情境中逃跑,躲进网络里,看到一些消极言论,才容易形成厌学思想。这类消极言论、思想等在大脑里牢固下来,就形成了意志性厌学。因此,意志性厌学不但有潜意识性厌学情绪反应,而且有不努力学习或者不学习的充足理由甚至深刻、系统的“理论”。比如从鲁迅、比尔·盖茨、尼采、拿破仑·看尔等名人的经历和思想中找到反叛父母、老师、学校、教育制度、社会和时代的精神支柱。学生一旦形成意志性厌学,再要纠正,难度会加大。

    厌学反应是后天形成的

    学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姜欣的问题,靠吃药、住院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姜欣的症状并不是因为她的哪部分神经被“累坏了”,而是由于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无意中在大脑里形成了过高的焦虑情绪(E),在不懂得学习心理卫生的条件下,带着这种高焦虑情绪进人功课学习情境(S),就使得学习情境与高焦虑情绪(E)建立条件反射,形成了一到功课学习情境下,就自动地产生厌烦学习行为(R),如果此时运用心理干预技术将姜欣的焦虑情绪降低,调动起积极的情绪情感并使这种积极情绪情感与学习情境(s)反复结合,很容易就可以在其大脑中建立起积极、轻松的情绪(E)与学习情境(s)之间的全新的积极的条件情绪反射。这样,只要姜欣一到功课学习情境(无论是听课还是写作业),都会立即产生新的、积极的条件反射。也就是说,姜欣一进到功课学习的情境中来时,她感受到的是功课学习的愉悦、轻松或兴奋、跃跃欲试地对成功的期盼状态。

    对于学生的学习障碍现象,美国权威机构将其解释为神经生理原因,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至今美国等发达国家仍然不具备高效诊断和彻底治愈的技术。因此,部分医生在缺乏科学心理学知识的前提下,采用生理干预途径的现象,在一段时间内仍然还是难以避免的。

    心理健康与潜能开发的元认知策略截图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56231KB,2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