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5723
圈层突破如何打破人生的壁垒.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18日
第1页
第6页
第12页
第24页
第35页
第107页

    参见附件(2196KB,215页)。

     圈层突破如何打破人生的壁垒版

    世界无限,除非你设地自限!资深心理学导师、壹心理联合创始人黄启团,人称“团长”,在20年婚姻、家庭、亲子教育培训过程中,培养学员超过10万人,个人咨询累计近万小时,想要了解书中更多的内容就快来这里阅读吧

    内容简介

    初版《只因目中无人》收获好评无数!新增三万字,全文整体修订 资深心理学导师、壹心理联合创始人 黄启团 培养学员超过10万,个人咨询累计近万小时 倾心传授20年婚姻、家庭、亲子养育跨越式成长方法论 武志红、青音、林文采、黄伟强、张国维一致推荐! 深度把握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本质,克服心理焦虑。 教你学会心中有爱、目中有人,用心理学实现个人成长! 世 / 界 / 无 / 限,/ 除 / 非 / 你 / 设 / 地 / 自 / 限! 人生的层次不仅仅取决于我们外在的成就,更取决于我们内在的状态,只有由内而外富足的人生,才是高层次的人生。大多数人都像我一样,由于成长中有种种缺陷,内心处于匮乏的状态。但我相信,只要你愿意,生命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但愿心理学能够早日在中国普及,让更多人能够从心理上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拥有更高层次的幸福人生。

    相关内容部分预览

    作者简介

    黄启团朋友和学员都称他为“团长”,他是资深心理学导师、应用心理学推广人、心理学作家、企业家、天使投资人。二十几年来专注于心理学应用的教育传播,将心理学理论成功运用于企业管理、婚姻、家庭、亲子教育等领域,培养学员超过10万人,所做个人咨询案例累计近万小时。团长是一位兼顾商业实战型导师与投资人身份的心理学用家。

    团长创立的广州市智慧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中国zui早的应用心理学教育机构之一,二十年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广受欢迎的高端课程系统,而且多数课程拥有国际认可的证书,为学员在家庭幸福、企业管理等方面提供了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智慧行旗下除了线下教育外,同时还有“心理严选”等数个百万级公众号,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团长早年投资、联合创立了中国zui大的心理学平台——壹心理,用有趣、有爱、实用的表达方式为社会、组织以及每一个人提供有价值的心理学服务。同时还投资了中国NLP学院网、睿智人生、大成心理学校、武汉心斋等心理机构,并担任顾问。著有大众心理学读物《圈层突破》(初版书名为《只因目中无人》)。团长的课程突出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和本土化,他有效地将西方心理学和中国国学融为一体,让你能够学以致用,并形成习惯。他不是专家,而是用家!结合自身多年管理经验及考察体验,创立了独具特色的《NLP教练式管理》课程,目前已开办逾百期。

    名家推荐

    团长人如其名,他是合作高手,也是高情商、高智商的“双高”人士。他的经营才华和为人让我佩服。他的书正像他的人一样入世实在,里面都是可应用于管理、婚姻、亲子以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实操方法。总问该怎么做的人,可以从他的书中学到很多有效办法。

    ——知名心理学家 武志红

    一个人有智商和情商不难,难的是同时还有情怀,团长就是这样的人。应该跟谁学习“爱”?当然是跟一个既懂得把事业打理得很成功,又知道把家庭经营得很幸福的人,而团长就是这样的人。

    ——《青音约》创始人 青音

    我一直认为,一个对生命认真、对人对事认真的人,经过仔细思考,把自己的生命历程写出来,是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毫无疑问,团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团长近年做了很多案例,他在书中用大量案例来说明一个理念,这样的写法正是我喜欢的方式,因为人类喜欢听故事,真实的故事更能让人产生共鸣,带来体验感,也能帮助我们吸收成为自己的功力。这样的一本书很让我期待,我非常愿意推荐给读者,让我们随着团长的思路,遇见那些他遇见过的人。

    —— 《心理营养》作者、亲子教育专家 林文采

    每个人都会遇到瓶颈期,在事业中,或者在人际关系中。究其原因,是他们过去的方法、能力不再起作用。如何用心理学的火把,去探索思维里被遮蔽的部分,走出信息茧房?《圈层突破》中有你要的答案。

    ——壹心理创始人 黄伟强

    和黄启团老师合作二十年,最欣赏他对心理学的兴趣及热诚。传播学问的使命以及对学员成长的关怀,是他讲课及写书的原动力。在他的书中,他把二十多年的学习心得轻松自如地融入一个个案例中,看似简单,实为心理学应用的升华。

    ——心理学导师 张国维

    目录

    序言 用心理学改换人生

    第一章 境由心造,人生困局起因

    为什么你的世界越活越小 ... 002

    把父母的累都背在了自己身上 ... 002

    拥有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 006

    生存还是生活,到底谁说了算 ... 010

    婚姻家庭不幸,何必怨天尤人 ... 015

    为什么老公不回家 ... 015

    换个爱人婚姻会更幸福吗 ... 019

    你所谓的沟通,不过是一种操控 ... 025

    沟通,真的那么难吗 ... 025

    赢了争吵,你输了什么 ... 029

    第二章 开启正确的人生模式

    你的模式决定了你的命运 ... 036

    “钱把我害惨了”——金钱匮乏模式 ... 037

    心病还须心药医——受伤者模式... 042

    恐惧模式:看到你的模式背后的信念... 044

    内疚者模式:找到你潜意识里的病毒... 049

    你的模式决定了你的人生 ... 054

    改变并不容易,但是值得拥有 ... 056

    利用情绪寻找自己的模式 ... 056

    探索自我模式的方法 ... 058

    第三章 重塑信念

    信念决定结果 ... 062

    从行政人员到资深经理 ... 063

    从小司机变成大老板 ... 065

    白富美的苦恼 ... 069

    你的世界取决于你的信念 ... 073

    什么样的信念叫作“限制性信念”...073

    三种典型的“病毒性信念”...075

    限制性信念是如何形成的 ... 082

    经验 ... 082

    教育 ... 084

    错误的逻辑 ... 084

    借口 ... 085

    恐惧 ... 086

    怎样消除限制性信念 ... 087

    挣脱被束缚的铁链 ... 087

    专业导师指导,将方法变为能力 ... 091

    第四章 圆融人际关系的行为密码

    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情感账户 ... 096

    钱可以解决事情,但有些事情不能只用钱 ... 096

    如何挽留想要离职的高管 ... 101

    情感银行:给予对方真正需要的东西 ... 104

    情感债务 ... 112

    情感银行现实案例 ... 119

    关系和谐的秘密:请往你的情感银行里不断地存钱 ... 131

    冰山原理:破解人的行为密码 ... 135

    迅速拉近与他人的距离的秘诀 ... 135

    冰山原理的核心或基础是自我 ... 142

    看到别人内心冰山的七个层次 ... 151

    人际关系上的两极:黑洞和发光体 ... 156

    黑洞——让人远离的气息 ... 156

    远离内心的黑洞 ... 161

    人人都爱发光体 ... 163

    情绪决定你的生命品质 ... 169

    控制好情绪,你真的开心吗 ... 169

    情绪代表着我们的生命力 ... 174

    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 180

    第五章 多维:决定人生高度的秘密

    成为成大事的人 ... 190

    高维度人才具备哪些规律... 191

    成败之间,一念之转 ... 193

    用思想健身室拓展人生维度 ... 196

    如何拥有多角度的视野——NLP位置感知法... 197

    记录时间的特殊方式——时间线 ... 200

    深度解析不同层面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 202

    格局与境界 ... 208

    如何提升人生的维度 ... 210

    第六章 对事不如对人

    你把多少精力浪费在证明自己上 ... 216

    完美女人的挑剔前夫 ... 217

    老板为什么这么忙 ... 220

    忙,只因目中无人 ... 223

    “对错”背后是一颗脆弱的心 ... 223

    “对”与“错”背后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 224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 227

    你需要的是达到效果,而不是证明道理 ... 227

    让效果与道理共存 ... 229

    第七章 突破原有圈层,走向更高层次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什么是确定的 ... 232

    心中有爱,目中有人 ... 236

    走出信念舒适区,接纳不同圈子的人和事 ... 242

    提升内在层次,向上的路从不拥挤 ... 248

    圈层突破如何打破人生的壁垒版截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圈层突破:如何打破人生的壁垒黄启团著.—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

    社,2018.10

    ISBN 978-7-5139-2311-8

    Ⅰ.①圈… Ⅱ.①黄… Ⅲ.①人生哲学-通俗读物 Ⅳ.①B821-

    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20059号

    圈层突破:如何打破人生的壁垒

    QUANCENG TUPO: RUHE DAPO RENSHENG DE BILEI

    出版人 李声笑

    著 者 黄启团

    责任编辑 程 旭

    封面设计 仙 境

    出版发行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电 话 (010)59417747 59419778

    社 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中路10号望海楼E座7层

    邮 编 100142

    印 刷 三河市文通印刷包装有限公司

    版 次 2018年10月第1版印 次 2018年10月第1次印刷

    开 本 700mm×980mm 116

    印 张 16.5

    字 数 220千字

    书 号 ISBN 978-7-5139-2311-8

    定 价 58.00元

    注: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出版社联系。

    序言

    用心理学改换人生

    一块木头给你什么感觉?

    枯燥、乏味、不柔软、没温度。

    如果一个人被别人形容为木头,这个人给人的感觉大概也是硬邦邦的,缺乏情感。我曾经就是木头一般的人,这个不是出自别人之口,而是我

    太太多年前对我的形容。萨提亚认为,有一种人天生极其客观,很少表

    达自己的感情,一切从逻辑思维出发,当然也很难体会到别人的情绪。

    我就是这样一种“超理智”的人。虽然人的性格特点并无好坏优劣之分,但是这个特点却着实让我吃了不少苦头。

    还记得多年前,我曾经是一位“舞林高手”,因为是单位团委书记,所以

    经常要举办各种青年联谊舞会,并经常性地要教单位的年轻人跳交谊

    舞。这事让我太太非常不爽,多次强烈抗议。可当年的我完全不会顾及

    太太的感受,只会提出一大堆的理论,如跳舞有益身心健康,这一切都

    是为了工作,等等。在我强大的道理面前,我太太只能一败涂地,每一

    次争吵,结果都是我赢。可是,那时候的我完全没有觉察到,我在赢得

    争吵的同时,却输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我输了爱情,我输了家

    庭!每日海量纯净版书籍,大师课精彩分享微.信:dedao555类似的事情在我的婚姻中多次发生,太太抱怨我是一块木头,我也一直

    采取“讲道理”的方式和太太沟通,每一次“道理”都变成冲突的导火索,这样的冲突太多,久而久之,婚姻变成了一个战场。我不知道如何休

    战,总期望能够达成一项又一项“和平协议”,但和平似乎遥遥无期。今

    天这场战役结束,明天另一场战役又打响了……

    每每想起这些往事,我都会心存愧疚。在妻子无助伤心需要我给予温暖

    和支持的时候,我却选择了用一堆冷冰冰的“道理”去回应。那时我还未

    接触心理学,不觉得自己这种做法有什么问题,只认为太太有点无理取

    闹。因为无知,我给我最心爱的太太的心灵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伤痕!

    我的故事应该能让那些自认为在为生活努力的人产生共鸣。很多人工作

    认真,工资都交给妻子,但家人仍然感受不到幸福,工作也总是毫无起

    色,人生始终陷在一个困局中。

    1997年,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一个心理学课堂,我突然间发

    现,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门功课被漏掉了。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学技能、学

    做事,但我们忽略了跟人打交道。

    后来,我看了一本名为《改变》的书,这本书让我知道,原来改变分第

    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第一序的改变是指那些不管你怎么努力都变化

    不大的改变;第二序的改变是指那些轻轻松松就可以翻天覆地的改变。

    那如何才能进入第二序的改变呢?首先要找到困境的前提假设,然后换

    一种假设,事情就轻而易举地改变了。比如,当一个人没钱时,就会做

    一个省钱的决定,但省钱的结果是无法成长,丧失赚钱的机会,结果就

    会变得更没钱。这里有一个假设——钱是省出来的,可是,钱真的是省

    出来的吗?你会发现这个假设是荒唐的。如果我们能够从“钱是省出来

    的”这个信念中跳出来,建立一个新的信念“钱是靠能力赚来的”,我们

    就会做一个新的决定,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当能力提升了,钱

    自然就会越来越多,这样,改变就从第一序进入了第二序,没钱的困局

    就突破了。

    婚姻也是一样。我原来之所以会陷入困局,是因为我假设只要我有钱

    了,婚姻就会幸福。我拼命做事,为家庭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我以为

    这样,太太就会幸福。可惜结果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随着我拼命工

    作,家里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可是我跟太太的距离也渐行渐远了。

    学了心理学我才知道,原来两个人的相处,物质固然重要,但并非只有

    物质。如果有了一定的物质之后,却没有对人的基本关怀、关心,两个人是不会过上幸福生活的。这样的认知突破让我由第一序的改变进入了

    第二序的改变,努力的方向开始由做事转向做人,自此之后,从家庭到

    事业,人生大部分困局都迎刃而解了。

    随着对心理学的不断深入研究,我慢慢发现,其实过往人生中的很多不

    顺是由自己的处事模式造成的,这种处事模式就是我经常挂在嘴边

    的“对事不对人”,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目中无人”。

    在我多年学习、培训的过程中,我见证了很多通过学习心理学转变信

    念,从而实现人生突破的例子。比如,一个司机变成老板的故事,他就

    是在课上听到“世界无限,除非你设地自限”这句话,开始反省自己,对

    自己的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最后获得了成功。还有“穷太久就是

    你的错”的例子,一个人有能力但不敢赚钱,因而导致自己的人生一直

    处于穷困的状态。在个案中,一个信念的转变,人生的财富随之而来。

    于是,我想通过写作,将这些看到的、感悟到的写下来,分享给更多

    人,希望更多人能像我和案例中的人那样,打破认知的局限,实现圈层

    突破。

    绝大部分人都和当年的我一样,花了大量时间去学习数、理、化等知

    识,这些知识让我们拥有了认识世界并赖以谋生的技能,但遗憾的是,这些技能并不能让我们活得幸福,因为幸福跟人有关。很多人都希望个

    人成长有所突破,但不管怎么做,都无法突破困境,有着深深的无力

    感。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会固着在自己身上,留下很多无形的印记,如果

    不去努力打破这些认知壁垒,从外在是无法实现突破的。

    与上一版的《只因目中无人》相比,这一版的内容新增了近三万字。一

    方面是将我这两年所做的最新咨询个案加入书中,为读者呈现更具象的

    成长参考模式;另一方面,我将对人生困境和格局的最新思考融入我的

    理论体系中,并对全书文字进行润色修改,让这本书中的方法论更加实

    用,可读性大大提高。时代在变化,现在的年轻人需要认清自己的模

    式、情绪、信念等方面的盲点,不断迭代自我,这样才能更快适应社会

    的变化。关于心理学理论的书已经不少了,但大多晦涩难懂,让人失去

    阅读的兴趣。我不是专家,只是“用家”,所以,我会用大量的案例引出

    一点点的理论。这只是我的一次尝试,希望读者喜欢这种方式。本书收

    录的故事全是真人真事,我刻意隐去他们的身份信息,以保护他们的隐

    私。他们的遭遇或许你正在经历,或许你身边的人正在经历,希望你读

    完本书会有所收获。我希望读者读完这本书后,能回归到书的核心点“事在人为”上,把焦点

    落到人上。这本书仿佛就是一本关于人的说明书。我们买了一个机器人

    回家,要看说明书,因为我们要了解它、操作它。但是我们跟人相处,比如跟合作伙伴相处、跟伴侣相处、跟孩子相处,如果不懂人的话,将

    寸步难行。读者能从书里面学习到一些与人相处的方法,并且能够知

    道,要实现人生的圈层突破,并不是从外面去攀炎附势,或卑躬屈膝,而是要改变我们的内在。当我们能够拥有改变内在的信念,增加一些跟

    人相处的技能之后,我们的人生就有许多突破的可能性。

    期待这些发生在我身边或我课堂上的真实故事能影响到你们的生命。愿

    每位有缘读到本书的读者,生命能因此更加美好!

    感谢所有支持我的朋友,由于篇幅所限,恕我不能一一列出你们的名

    字。最后,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太太对我的包容,感谢你给予我成

    长空间。

    黄启团

    目 录

    序言 用心理学改换人生

    第一章 境由心造,人生困局起因

    为什么你的世界越活越小

    把父母的累都背在了自己身上

    拥有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生存还是生活,到底谁说了算

    婚姻家庭不幸,何必怨天尤人

    为什么老公不回家

    换个爱人婚姻会更幸福吗你所谓的沟通,不过是一种操控

    沟通,真的那么难吗

    赢了争吵,你输了什么

    第二章 开启正确的人生模式

    你的模式决定了你的命运

    “钱把我害惨了”——金钱匮乏模式

    心病还须心药医——受伤者模式

    恐惧模式:看到你的模式背后的信念

    内疚者模式:找到你潜意识里的病毒

    你的模式决定了你的人生

    改变并不容易,但是值得拥有

    利用情绪寻找自己的模式

    探索自我模式的方法

    第三章 重塑信念

    信念决定结果

    从行政人员到资深经理

    从小司机变成大老板

    白富美的苦恼

    你的世界取决于你的信念

    什么样的信念叫作“限制性信念”三种典型的“病毒性信念”

    限制性信念是如何形成的

    经验

    教育

    错误的逻辑

    借口

    恐惧

    怎样消除限制性信念

    挣脱被束缚的铁链

    专业导师指导,将方法变为能力

    第四章 圆融人际关系的行为密码

    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情感账户

    钱可以解决事情,但有些事情不能只用钱

    如何挽留想要离职的高管

    情感银行:给予对方真正需要的东西

    情感债务

    情感银行现实案例

    关系和谐的秘密:请往你的情感银行里不断地存钱

    冰山原理:破解人的行为密码

    迅速拉近与他人的距离的秘诀冰山原理的核心或基础是自我

    看到别人内心冰山的七个层次

    人际关系上的两极:黑洞和发光体

    黑洞——让人远离的气息

    远离内心的黑洞

    人人都爱发光体

    情绪决定你的生命品质

    控制好情绪,你真的开心吗

    情绪代表着我们的生命力

    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第五章 多维:决定人生高度的秘密

    成为成大事的人

    高维度人才具备哪些规律

    成败之间,一念之转

    用思想健身室拓展人生维度

    如何拥有多角度的视野——NLP位置感知法

    记录时间的特殊方式——时间线

    深度解析不同层面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格局与境界

    如何提升人生的维度第六章 对事不如对人

    你把多少精力浪费在证明自己上

    完美女人的挑剔前夫

    老板为什么这么忙

    忙,只因目中无人

    “对错”背后是一颗脆弱的心

    “对”与“错”背后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你需要的是达到效果,而不是证明道理

    让效果与道理共存

    第七章 突破原有圈层,走向更高层次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什么是确定的

    心中有爱,目中有人

    走出信念舒适区,接纳不同圈子的人和事

    提升内在层次,向上的路从不拥挤

    第一章

    境由心造,人生困局起因

    信念决定了人的行动,不同的行动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我

    们今天的生活状态就是过去行动结果的呈现。

    为什么你的世界越活越小把父母的累都背在了自己身上

    (本文根据真实案例而写,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故事中的名字、内容

    刻意做了改编,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

    幸。”其中有一种不幸叫作“父母不幸,所以我不幸”。

    郭时蕾就是这样一位女士。她是我前几期《升级生命软件》课程上的学

    员,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戴着眼镜,穿一件白色的T恤。在她上台

    前,我第一印象是她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姑娘,从那天课堂上她积极主动

    要求做个案,并从六百多人中轻易就能抢到机会可知她有多能干。可是

    当她坐在我面前时,我发现她眼圈有些微红,我能感知到她积极上进的

    外表下,内心那份沉甸甸的疲惫。果然,当我问她要做什么个案时,她

    说:“我太累了,换了好几份工作,工作量都很大,领导总是把大量的

    工作交给我,而我同事都很轻松。回到家里也一样,所有的家务都是我

    在做,老公什么都不做,只会看手机。我一直在撑着,我不知道还能撑

    多久,我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每日海量纯净版书籍,大师课精彩分享

    微.信:dedao555”

    这一问,把她内心的苦水一下子全问出来了。我大概已经明白怎么回事

    了,于是我向她确认:“听你这样说,不管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里,做

    最多事情的人是你,而你发现身边的人都很轻松,好像所有工作都落在

    了你身上。你换了好几份工作,这种状况都没有改观。是这样吗?”

    “是的,就是这样。”她频频点头。

    “也许换个老公,情况也是一样的。你有没有想过,这一切都是你自找

    的?”我半开玩笑地问她。

    “这个倒没想过,不过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吧,我看到一些事情没人做

    就受不了。我不明白为什么家里乱糟糟的我老公也不收拾一下,有时候

    我出差几天回来,家里简直变成垃圾场了。说也说过,骂也骂过,可是

    一点用处都没有,这些事情最后还是落到我的身上……”她一直在抱怨

    别人,可是我在听她不断抱怨时,分明感觉到她隐藏在抱怨下面的一点

    点自豪。

    不管工作还是生活,郭时蕾总是很忙、很累,工作换了好几份还是一样,我猜她换个老公情况也不会改变。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她

    之所以会这样,是由她的内在模式所导致的。所谓模式,就是那些一再

    出现在你生命里,不断在轮回的事情,是一个人固有的行为、思维、情

    绪反应等的统称。

    “回顾以前的工作经历,你总是那么累,总是去做很多事情,再看看你

    的家庭生活,也是一样,好像哪里少了你都不行。当你想到这些时,有

    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不喜欢与案主在头脑层面对话,因为聪明的大脑

    总会找很多理由来证明她现在的一切都是对的,这叫作“合理化”。我比

    较喜欢带领案主进入她的感受,因为感受会带她看到更多的真相。

    “很累,很疲惫……”

    “你一边说着很累、很疲惫,一边让自己一直处在这样一种你不想要的

    状态中,这一定会带给你什么好处吧?”我当然知道这种状况能带给她

    价值,只是我不能告诉她,要让她自己觉察。

    她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用一种怀疑的语调说:“我不知道,我看到一

    些事情没人做时,我就会忍不住去做,做完之后我心里就舒服了,从小

    就是这样。这是不是你说的价值呢?”

    一个不断重复的行为,一定隐藏着什么好处;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好处,一个人是不会这样长期去做的。她提到“从小”这个关键词,顺着这个

    点,我想试着从她的原生家庭中寻找答案:“你说从小就这样,你能告

    诉我你从小是什么样的吗?”

    她沉默了好一会儿,看了看窗外,说在她的记忆里,小的时候父母都非

    常辛苦,他们起早贪黑地工作。在她童年的画面中,总有父母忙碌的身

    影,所以她从小就很乖,很自觉地主动找点事做,这样心里就会好受一

    点。

    看到这里,我想读者已经大致明白了她为什么一直在忙碌,总把自己弄

    得那么累了。但郭时蕾自己还没看到。当一个人能够看到自己的模式

    时,她才会自然地做出改变。我让她在现场选了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她

    的爸爸和妈妈。为了更好地还原这一幕,我灵机一动,请台下的同学把

    他们那些五彩斑斓、款式各样的包包挂在扮演者的肩膀上、手臂上。于

    是,台上呈现出了非常震撼的一幕:一大堆各式各样的包包挂满了郭时

    蕾爸爸妈妈的全身,压得他们有点站不稳。看到这一幕,郭时蕾已哭成泪人了。

    “当你看到他们那么累时,你内心是怎样的感受?”我小声问她。

    “我心里很难受。我很想为他们分担一些。”她一边哭一边去拿挂在妈妈

    身上的包。

    “不行!他们有他们那一代人的命运,你无法替他们背负重担!”我制止

    了她的行动,然后问,“当你看到他们这么辛苦,你心里是不是非常不

    安?”

    “是的,我心里很难受。”她啜泣着说。

    我再请台下的同学帮忙,把他们的包包也像刚才一样挂满了郭时蕾全

    身,直到无法再挂为止。我留意到此时的郭时蕾停止了啜泣,明显没有

    了刚才的难过。

    “现在感觉怎么样?累不累?”我问她。

    “累!但是心里舒服多了。”她的话让全场同学惊讶,但我一点都不觉得

    奇怪,我知道这就是她的内在模式。现在,她终于知道了,剩下的改变

    我就交给她了。

    “你现在明白了你为什么这么累吗?既然这样做你会心安,那我们就让

    你一直这样下去好吗?”我看着站在一旁沉默的郭时蕾,调侃地问她。

    “不要!我不要这样下去了,这样大家都累,对父母也没有好处,我干

    吗这么蠢!”

    “那该怎么办呢?”我问她。因为她的人生,只有她自己可以做主,我的

    工作就是让她看清楚一些事情的真相,当她看清楚事情的真相后,自然

    会找到解决方案。

    接下来的对话我就不一一描述了,我能告诉各位的是个案完成后,郭时

    蕾深深地舒了一口气,我从她那坚毅的脸上看到了放松后的柔软。

    试想有一天,或许你的老板表扬你,给你加薪,你特别开心,于是你一

    路哼着小曲儿回家,本想和爸爸妈妈分享那一份喜悦,可是推开门的一

    刹那,你看到爸爸妈妈满面愁容、忧心忡忡的样子。这时,你还敢开心吗?父母不开心,子女通常不敢开心,因为子女对父母都有着深深的

    爱,这种爱会让子女用行动去对父母表达忠诚,哪怕这种忠诚是多

    么“愚蠢”。

    约翰·列侬曾经说过,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离我们而

    去。每一个父母都希望看到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都希望自己的孩子

    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像他们那样疲于奔命。是时候跟自己说“只有

    我活得更好,我的父母才会心安”了。为自己做一个决定吧,为自己而

    活,而不是为父母而活,因为你没有太多能量掌握他人的命运。活好自

    己,过好你的人生,才是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拥有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是一个无比焦虑的时代,人们对各种事情都会产生焦虑感,就连“知

    识”也不例外,要不怎么会有“知识焦虑”这个名词呢。所谓“知识焦

    虑”,是指人们因为对未来的恐惧而拼命获取各种知识的现象。

    可是,你拼命获取的那些知识真的有用吗?

    前几天,有一位做股票投资的朋友到我家喝茶聊天,因为他今年赚了好

    几个亿,我想请他给我们的客户分享股票投资的经验,让更多人过上富

    足的生活。他说基本没什么用,因为他的投资原则虽然很简单,但绝大

    多数人根本做不到,或者根本就不会去做。与其因知道做不到而后悔,倒不如不知道。

    这让我想起曾经很红的一本书——《原则》,作者是华尔街投资大神瑞

    ·达利欧,他曾成功预测了2008年金融危机,这本书就是他白手起家的

    成功秘籍。这本书的确非常棒,从多角度立体阐述了生活、工作、管理

    原则,其中包含21条高原则、139条中原则和365条分原则,涵盖为人处

    世、公司管理两大方面。瑞·达利欧运用这些原则成功了,但有多少人

    也能像他一样遵守这525条原则呢?

    有一位读者这样评价:“尽管通俗易懂,但不见得俗人能落实得下去,回过头来看事情总是容易的,但未必做得到。”

    无独有偶,有关知识与最终实践之间的差距,又何止是这本书。在这个

    提倡知识付费的年代,各种各样的知识因互联网的便利而变得随手可

    得。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后真的能改变人生吗?微信公众号作者小鹿快跑讲过

    一段付费经历: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他一共为知识花费了5000元。谁知道一年半

    后,“我除了白发多了几根、皱纹多了几丝、有了眼袋外,一点变化都

    没有发生——生活品质没有提升,工作没有加薪,旅游梦想没有实

    现……”

    为什么你听了那么多微课,订了那么多专栏,看了那么多本书,懂了那

    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先听团长给大家讲一只乌鸦的故事:

    从前有一只乌鸦,总觉得自己不够好,非常羡慕孔雀那美丽耀

    眼的羽毛。有一天,它想到了一个好点子:把孔雀的羽毛插在

    自己身上。于是它跑到孔雀窝里去搜集羽毛,把这些美丽的羽

    毛插在自己乌黑的身上,直至将自己打扮得五彩缤纷。

    然后,它离开乌鸦的队伍,混到孔雀之中。但很快就被孔雀发

    现了,大伙都气愤极了,它们扯去乌鸦身上的孔雀羽毛,并把

    它赶了出去。乌鸦只好回到原来的地方,当其他乌鸦都知道了

    这件事后,谁也不理睬它,于是它变得更加孤独和自卑。

    很多时候,我们读书、听网课、看视频,轻易就能获取各种知识,但这

    些知识不过就是那漂亮的孔雀羽毛而已。就算你动辄开口就是当下的热

    点新词,可以“从0到1”说到“大道至简”,可以从“物种的起源”侃到“新经

    济时代”,但你谈论的不过是别人的观念,最多可以在他人的赞叹声中

    自我陶醉一会儿,除此之外,毫无作用。那怎么办呢?培根不是说“知

    识就是力量”吗,怎么知识到了我这里却没有了力量呢?难道我就不能

    通过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吗?

    自然不是。那么,要让自己变得更好,首先要明白怎样的学习才能让生

    命真正改变,不然只能一遍遍陷入知识焦虑中,渐渐耗费自己的生命。

    只有从自己身上长出来的羽毛才是属于自己的,同样,只有根植于深层

    潜意识的信念才是自己的信念,而你听来的信念不过是插在你身上的孔

    雀羽毛罢了,所以一切改变必须从根源开始。

    大树的种子包含了成为大树的所有因素,只要土壤中有足够的养分,加上阳光、雨露等条件俱足,这颗种子就会长成参天大树。同样,阿赖耶

    识就像人的种子一样,它拥有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子的所有元素,只要因缘俱足,种子的巨大威力就会在人生中慢慢呈现出来。

    心理学的研究没有唯识论那么复杂,但和它有异曲同工之妙。心理学认

    为,人通过眼睛、耳朵、舌头、鼻子、身体五个感官接收外面的信息,进入大脑,经过大脑的加工,有些信息会进入潜意识,有些信息会暂时

    保留在大脑里,而有些信息则会被大脑中固有的信念阻挡在外面。

    比如,你听朋友说,要身体健康,就要早睡早起,吃素食,多运动。你

    也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可是一听到要早睡早起,还要吃素食,你的大脑

    马上就反对,因为一直习惯了肉食和晚睡的你不同意这个观点,你固有

    的信念就把这个信息挡在了外面。

    至于多运动,你还是觉得挺有道理的,于是这个信息就进入你的大脑

    了。可是,你并没有行动。为什么呢?因为你的深层潜意识里有一个信

    念,也许是“乌龟一动不动也能活千年”,也许是“运动太苦,干吗自找

    苦吃”。总之,你的潜意识主导了你的行动,决定了你的人生。

    这就是知道却做不到的原因。你所知道的,仅仅是表层意识里的观念,而真正影响你行动的,是潜意识里的种子。

    乌鸦插在身上的孔雀毛只是借来的,只有从身体里长出来的羽毛才是自

    己的。同样,别人的观念始终不属于自己,再好的原则也是别人的原

    则,所以真正的改变必须从潜意识开始。

    那如何才能让自己从潜意识开始改变呢?答案就是绕过意识中“我

    执”(限制性信念)的防御,直接进入潜意识。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通常在如下三种情况下会发生重大的改变。

    1.天灾人祸

    很多人经过地震、车祸、大病等这些特殊意外后,人生观念会发生很大

    的改变。例如,曾就职于谷歌、微软、苹果等世界顶尖科技公司,并担

    任全球副总裁职务的李开复,是一个极其讲究效率和勤奋的人,他多年

    来一直把时间放在工作上。他也明白应该多花点时间陪伴家人,可就是

    做不到。直到一场大病来袭,在与死神交手时,他的人生观才发生了根本的改

    变。从他与疾病抗争的书籍《向死而生》里,我们看到了他重生之后的

    新价值观。

    2.福从天降

    有个人懒散惯了,觉得自己吃饱全家不饿。但是有一天妻子生了个大胖

    小子,一下子就有了一种“大丈夫应顶天立地”的新信念,然后勤奋工

    作,渴望发家致富,给家人更好的生活。这样的事情很多,结婚、生

    子、中大奖等这些福从天降的事情往往会改写人的信念。

    3.学习与成长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点

    悟。团长幸运的地方就是能够遇到名师点悟,在从事心理学教育这二十

    年里,我进入了数不清的课堂,被各种流派的大师“修理”,虽然有时痛

    哭流涕,甚至痛不欲生,但每一次“修理”,都让团长的人生更上一层

    楼。

    以上三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高强烈的情绪体验。一个人在高强

    烈的情绪状态下,他的意识防卫系统基本上是关闭的,在这种状态下所

    接收到的信息和所思所想就会直接进入潜意识,成为阿赖耶识中的种

    子,这些种子随着因缘际遇会一一显现在他的生命中。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如何才能真正由内而外地改变自己。只

    是生而为人,难道我们真的要被动地等待天灾人祸来改变自己,或者得

    过且过希望天上掉馅饼吗?学习无疑是改变人生的一个最好的方法,但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有效的。我在教育领域工作了二十年,经常会听

    到不少老师强调自己讲的都是干货,这跟近两年流行的知识付费没什么

    两样,你以为买到的是知识,其实买到的仅仅是“知道”;你以为自己掌

    握了走向人生巅峰的秘诀,其实只是囤积了一堆信息。

    只有那些能触动你心灵深处最柔软部分的文字、音频、视频和课程,或

    者一些能真正打动你的名师点悟,才能真正进入你的潜意识,成为生命

    的种子。而只有这样的种子,才能让你的身体长出绚丽多彩的羽毛,让

    你的人生从此丰富而精彩。

    如果你以前学的“干货”对你没有什么帮助,不妨试试那些“湿的”智慧,就是那些能让你有深刻体验、能打动你心灵的成长方式。

    生存还是生活,到底谁说了算

    最近某企业家俱乐部请我讲课,在课上我提到了一个观点,以我的观

    察,大多数中小企业老板都还在求生存状态,他们并没有生活。工作是

    为了生活得更好,可现实是,钱赚了不少,生活得更好这个目的却慢慢

    被忽略了,结果本末倒置,好像生活就是为了工作。老板们私底下会和

    我交流很多东西,其中说得最多的是,人在江湖啊,身不由己,能生存

    就不错了,生活,谈何容易!生活,真的很难吗?

    去年我们一家人去澳大利亚度假,住在一个牧民家里,这个家庭并不富

    裕,牧场也不大,我们在他们家住了几天。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体验生

    活,我们跟着主人一起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去很远的地方割牧草、喂

    羊,弄完回来身上都是脏兮兮的。

    不过,下午4点多的时候,他们都会冲个凉,换上漂亮的服装,在家里

    开几瓶啤酒,打开音乐,开始享受悠闲的下午茶时光。我问主人,是不

    是我们来了他们才这样,她说这是他们正常的生活状态,工作就是为了

    生活。一家人虽然不是太富裕,但是他们活得很有品位。

    回看身边的一些老板的生活,让我感到心酸。我是女儿学校家委会的主

    席,可是开会时,二十多位家长代表里面,只有我一个是男的。现在流

    行孩子外交,周末时,我们经常会以孩子为纽带一起组织一些活动,可

    是,在这些活动中,也经常只有两位男士,其中一个是我,另一个是一

    名俄罗斯孩子的爸爸。孩子的爸爸们都去哪里了呢?工作去了!现在很

    多企业家,身家过亿,但平时在家里几乎是看不到人影的。

    如果连身家过亿的企业家都说身不由己的话,那我们平民百姓该怎么办

    呢?究竟怎样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生活呢?澳大利亚那一家人,他们是农

    民,很有品位,很会享受生活。为什么有很多身家过亿的老板却没有了

    生活呢?生存,还是生活?到底谁说了算?

    讲到享受生活,我想到了我的堂哥,他本来是农民,后来在城里找了一

    份工作,给环卫工人开垃圾车,每个月两三千块钱的工资,赚的钱也只

    是刚刚够一家人在小县城里生活。但是他活得非常开心,不上班的时

    候,经常去街边的KTV里喝喝小酒、唱唱歌,就算是开着脏兮兮的垃圾

    车时,也不忘高歌一曲。一家人都活得很开心、很滋润。当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环境里一直往前冲的时候,人人都好像身不由

    己,活在紧张和焦虑中。可是也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他们活得淡定、活

    得从容。生存还是生活,究竟由什么决定的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地

    活着?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从我们的祖先说起吧。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里面

    会面对很多危险和恐惧,只有随时保持警惕,才能生存下来。他们每天

    都会面对那些比自己更强大的动物,比如一只熊,会时刻担心它来袭击

    自己,在求生存的状态下,他们充满了恐惧、担心和焦虑。这就是我们

    祖先的生活。

    可是今天已经没有熊了,为什么我们每天还活在焦虑中呢?其实,熊仍

    然活在我们的大脑里,恐惧是由我们的内心产生的,并不是由外在的生

    活产生的。这个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叫作“缺乏安全感”。

    所谓“安全感”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

    对身体或心理不利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

    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是否能产生安全感,由多方面

    因素决定,精神分析流派认为安全感与一个人的童年有关,由于篇幅的

    关系,本文暂不去探索这个部分。

    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很复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缺乏安全感的原因。以

    我十多年处理个案的经验来看,缺乏安全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

    对自己没信心。一个人会对自己没信心,是因为自我价值不高,没有足

    够的自我认同,低自尊。

    什么叫自尊?自尊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没有

    信心的时候,他往往会依赖外部的评价或物质世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需要外部的东西去填满他内心的那个空洞。一个低自尊的人,常见行

    为就是希望掌控一切,当出现一些不在他掌控范围之内的事情时,他就

    会感到不安、恐惧和焦虑。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就算他身家过亿,依然无法填补他那匮乏的内

    心,他只能身不由己地往前冲,活在求生存的状态中。这就是身家过亿

    的老板还是感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原因。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人说:等我多赚一点钱,我再好好生活;等我的企

    业做大一点,我就可以陪陪家人;等我的企业上市了,我就能出去旅游了;等我的官做得再大一点,我就可以陪陪孩子了。可是,真的能做到

    吗?事实是,不管你做多大的事业,你总会遇到和你的能力相匹配的困

    难。

    这让我想起我的岳母,每当我们买一些好吃的东西去看她的时候,她总

    会说,以前有牙齿的时候,没这些东西吃;现在有东西吃,却没有牙齿

    了。听到她说这番话,我心里总感觉酸酸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很

    多时候,等你想要去享受时,却发现你已经错过了。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很饥饿的时候,不管周围发生了什么,他的注意

    力都集中在寻找食物上。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内心匮乏、精神饥饿的

    时候,他会怎么做呢?他会不断地追求外在的成就来填满自己的内心。

    当然,不断追求并没有错,但是如果只顾追求而忘记了生活,那你可能

    会错过你的生活,甚至错过你的一生!

    从生存到生活,并不只是一个物质追求的过程,而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

    程。“存乎中,形于外”,当你内在富足时,你的外在物质生活也会跟着

    富足(这一点我在其他文章中已经谈过了),所以,从生存到生活,可

    以从心开始!

    这条疗愈之路,我走过。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山村里,物质和精神都相

    当匮乏,原来的我就是一个只会生存不会生活的人。我太太嫁给我之

    后,经常批评我,说我像个木头,不懂生活,没有感情,一点都不懂关

    爱人,她甚至感受不到我对她的爱。

    我当时觉得很委屈,我的房产、资产上都写了她的名字,赚的钱都交给

    她保管,我认为这是对她最大的爱。但她说这不叫爱,这不过是有饭

    吃、有房子住而已,而爱是一种情感。“你整个人的焦点都在工作上,哪还有精力爱我?”

    当年的我不懂,我只活在我的大脑中,为了应付大脑里的那只熊,我确

    实几乎耗尽了所有的精力,哪里还有什么生活。当然,我是幸运的,因

    为我走进了心理学的世界。当我在心理学这条路上不断疗愈自己的时

    候,我才明白,原来我只活在大脑里,而忽略了自己的情感与身体。

    在我走进了心理学世界之后不久,我的太太给了我一个很高的评价,她

    说,自从我上了一些课程之后,开始懂得生活了,越来越像个人了……

    分享我自己走过的这条路,是希望能够为那些跟我一样曾经只会生存而不会生活的人打开一扇门,一扇通向生活的门。当然,门已经为你打

    开,剩下的路还得靠你自己走。

    生活,除了从心开始,还可以从身体开始。因为我们的身体是充满智慧

    的。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个通过“三感”唤醒身体智慧的方法。所谓“三

    感”,就是性感、美感和灵感。

    第一,让我们的身体更性感。一个活在焦虑中的人,他总是活在大脑

    里。运动是一个回归身体的简单方法。运动能刺激我们身体内的荷尔

    蒙,使我们更加性感。去健身房逛一圈,你会发现,大多数健身的人都

    很性感。走在路上,你也会发现,那些有运动习惯的人,就算是到了爷

    爷奶奶的年纪了,浑身依然散发着活力。而有些人年纪轻轻,就给人一

    种病恹恹的感觉,完全没有活力,更谈不上性感了。

    第二,提升我们的美感。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我并不是让你重新去

    学习艺术,只要你愿意放慢脚步,注重身体的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是

    美。当然,如果你能抽出点时间,走进像五律禅舞、感观复苏这类回归

    身体的课程,对提升你的美感会更有帮助。

    第三,增强我们的灵感。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灵动的,是不断变

    化的。只要你愿意放弃你所习惯的三点一线的生活,开始一些新的尝

    试,甚至给自己一个机会,离开你熟悉的地方,给大脑放个假,你就会

    发现,你的大脑里充满了灵感。

    婚姻家庭不幸,何必怨天尤人

    现在我要它们说我想对你说的

    让你听见我想让你听见的

    悲苦的风拖曳着它们一如往昔

    有时梦的飓风将它们击倒

    你在我痛苦的声音中听见其他的声音

    ——聂鲁达为什么老公不回家

    家,一直都被誉为港湾,因为人就像船一样,在外漂泊久了,需要找个

    码头靠一下,休养生息。小时候我们想回家,因为家里有热菜热饭、慈

    父慈母;结婚后我们想回家,因为家里有老婆孩子热炕头。可不知从哪

    天起,家在很多男人的心中似乎越来越没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妻子抱

    怨:结婚前老公整天围着我转,但是婚后他老不爱回家。

    难道外面的世界就真的更精彩吗?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男人总不爱回家?

    在我的课堂上,有个叫刘嫣的女学员就曾经和我抱怨过她的丈夫:“团

    长,我感觉我嫁了个隐形人,我老公经常不回家,只知道忙工作。家里

    的一切都不管不问,一说他,他就只会说一句‘不用工作啊?我不干活

    儿你们吃什么’,听得我都烦死了。和他的工作相比,我永远都是第二

    位的。我闺密还劝我不要想太多,他这么努力赚钱都是为了这个家。这

    种说法以前我同意,可是现在钱已经足够多了,为什么他还要把那么多

    时间花在工作上?我真不明白他都没什么时间花钱,还劳心劳力挣那么

    多钱干吗……”

    她仿佛终于找到了倾诉的对象,满肚子的苦水源源不断地倒了出

    来。“别人都觉得我住大屋、养番狗,什么事都不用干,真幸福,可是

    当孩子睡了后,我一个人独守空房的滋味又有谁知道……”说到这里,她的眼泪突然从脸庞滑落。

    “好,听你这么说,我能感受到你的委屈,你觉得老公对自己不够重

    视,对家庭不够关心,是吗?”我问刘嫣。

    “是的。”她点点头。

    “可是,这样不重视你的男人,当初你为什么选择嫁给他呢?”我继续追

    问。

    “以前他不是这样的啊!以前他对我可好了,记得那时我刚失恋,他在

    我家楼下吹口琴给我听,一吹就是一整晚。我要是病了,他马上请假来

    陪我,还给我煲粥喝。我不开心给他打电话,多大的牢骚他都能听我发

    完。那时的他挺穷的,当初选了他就是因为他对我特别好,在他面前我

    就像公主一样。”“嗯,结婚前你丈夫对你挺好的,结婚后他就慢慢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了?”我轻声问道。

    “是的,就是这个样子!”刘嫣连连点头。

    “他以前不是这样,自从娶了你之后慢慢就变成这样,那你是用了什么

    方法才把他变成这样子的呢?”

    “……”

    我的问话让刘嫣一时语塞,其实我明白她的困惑,只是我现在还不能告

    诉她,因为如果我直接告诉她,她是不会同意的,只有让她自己看到,她才会主动做出改变。

    其实不愿意回家的不仅仅是男人,我也见过不少不愿回家的女人。

    一次,有一对夫妻找我做婚姻辅导,男方是公务员,女方自己创业,是

    一家公司的老板。男方一个劲儿地向我抱怨,他娶了一个不回家的人,家务事都要自己做,而老婆总是在外面跑,孩子都很难见到妈妈。

    我问女方为什么经常不回家,她倒没有像别人那样回答工作忙、为了挣

    钱、身不由己等这些托词,而是直截了当地跟我说:“回家没劲,那些

    婆婆妈妈的工作交给保姆就行了,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聊的事情上多没

    劲!”

    “没劲”,多么直接而又通俗易懂的回答,一语道破了真相!

    人们总是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那些“有劲”的事情上。所谓“有劲”的事,就是那些能带给你成就感的事情,你的成就感在哪里,你的时间和精力

    就在哪里,你的快乐就在哪里!家里不能给你带来成就感,你就会一心

    扑在工作上。那如果工作也不能给你带来成就感呢?

    有位年轻朋友经营一家公司,刚创业时斗志满满,能力超群,公司也取

    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后来,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他觉得自己越来越吃

    力,总是调动不起团队的积极性,于是来到了我的教练式管理课堂。他

    对我说:“团长,你说现在这些年轻人怎么了,工作的时候无精打采,总说工作累,可是中午休息时他们一下子就来了精神,玩起游戏来个个

    都龙精虎猛的。玩游戏明明很伤精费神啊,他们怎么就不累呢?”游戏我也玩过,其实玩游戏也挺累的,几小时下来,手酸脖子痛,还挺

    难受。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呢?答案就是:因为玩起来有劲!

    不管是从家庭到企业,还是从企业到学校,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是一样

    的。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愿意做某些事情,却不愿意做另外一

    些事情。为什么不愿意呢?因为没劲!

    一个人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哪里,哪里就能给他带来成就感。所谓成就

    感,是指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或者完成一件事情后会有愉快的感觉。这种

    感觉可能来自外在的肯定、赞美、欣赏等,也可能来自内在自我价值的

    体现。不管来自外在还是内在,当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时能感到自己有

    价值,就会拥有这样的感觉。

    我们回到刘嫣的故事上。

    当她不知该如何回答我的问题时,我继续问她:“这么说吧,你现在对

    他的态度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吗?”

    “这个嘛,当然会有不一样。现在是老夫老妻了,当然不会像当初那样

    甜言蜜语。”她理所当然地回答我。

    “你有多久没用语言肯定、欣赏你老公了?”我看着她的眼睛,继续发

    问。

    “这……”她的脸突然红了起来,“我嫁给他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啊,这

    还用说吗?”她仿佛一下子反应过来了。人类的大脑已经进化到非常聪

    明的程度了,要找个理由证明自己是对的,那就是易如反掌的事。

    “那抱怨呢?刚才从你的话里我听到了不少怨气,你在老公面前,也会

    对他这样吗?”

    “会啊,我是他老婆,我有怨气不对他说,那对谁说啊?”她依然没看清

    楚问题的所在,所以回答得很爽快。

    “你试想一下,在公司他是老板,总会听到下属对他的赞美,而回到家

    后,却总是听到你对他的抱怨,他哪里会有成就感。如果你是他,你愿

    意待在哪里?”

    她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什么。人们总喜欢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那些让自己能获得成就感的地方。刘嫣的

    老公现在只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如果有一天,他在另一个女人

    身上获得了成就感,这个家也许就真的破碎了。但愿她能够醒悟过来,给予老公一定的认同和肯定,收回源源不断的抱怨,那么让老公回家就

    不是什么难事了。

    老公不回家,是因为工作给了他足够的成就感;员工不工作,是因为从

    工作中无法获得价值;孩子沉迷于游戏,不愿意读书,是因为从读书中

    无法获得成就感,而游戏让他觉得有劲……

    如果老师能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快乐,那社会就会增加不少俊才;如果

    企业能让员工在工作中获得价值,那业绩一定会蒸蒸日上;如果家庭能

    让每个成员感到温暖,这个世界就会少些哭泣和抱怨,多些美满和幸

    福……

    快乐的人生,你的成就感在哪里,你的时间就会花在哪里;痛苦的人

    生,时间与成就感背离。

    如何才能活出快乐人生?

    A.分清“重要的事”与“紧急的事”,把时间花在重要的事情上。

    B.生命是互相滋养的,所以,也要让身边的人有成就感。

    但愿每一件对你重要的事情,都能让你获得成就感。刻意、有意地把时

    间用在重要的事情上,把时间花在那些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上,你自

    然就会快乐起来。

    换个爱人婚姻会更幸福吗

    人们总希望能够遇到一个人,相濡以沫,终其一生,白头到老。恋爱总

    是美好的,然而,婚姻中总会有许许多多不期而遇的问题。慢慢地,很

    多人会发现,自己与伴侣的矛盾越来越多,话题越来越少,感情也越来

    越淡。于是有人就会想,我是不是当初选错了人呢?如果换一个伴侣,婚姻会更幸福吗?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也总想换一份工作、换一座城

    市生活呢?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想法,不妨一起来看看王花的故事。在前段时间刚刚结束的《升级生命软件》课程中,我对学员说,这是一

    个关于改变的课程,如果这个课程可以让大家改变什么,像你的电脑、智能手机需要不断更新、升级软件一样,那么你们最想改变、最需要升

    级的是什么呢?

    像往常一样,我收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有想变得更有钱的,有想改善

    亲子关系的,有希望夫妻关系变好的,也有期待企业能有更大发展

    的……在众多想改变的愿望中,有一个声音力压全场,一位女士很肯定

    地说:“团长,我想换一个老公!”全场学员哈哈大笑,都被她的直爽逗

    乐了。她就是本文的女主角王花。

    我循着声音望去,很快就在几百名学员中看到了她,她坐在靠前的位置

    上,黑色短发,身穿一件黑色T恤,看起来干净利落,从声音的力度就

    能听出她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女士。听过有人想换工作、换城市,而敢于

    在数百人面前说要换老公的,这还是头一回。为什么要换一个老公呢?

    我带着好奇心请她走上了讲台。

    “我老公只适合做朋友,不适合做老公。”这是王花坐下来说的第一句

    话。我问她为什么想要换老公,她说:“他软弱、窝囊,什么大事都做

    不了,还不听话,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自己的事做不成,我让

    他按我的方法做,他又不听,不会做管理,又不愿意学,总是自以为

    是……”她一口气说了很多老公的不是,还有很多,多到我都记不下

    来。

    听她数落完老公,我好奇地问:“既然他在你眼里如此不堪,当初为什

    么选择嫁给他呢?”

    “之前觉得他人品好,善良,肯帮人,对朋友好。可是我嫁给他之后才

    发现,他对朋友比对我好多了,谁的话他都听,就是不听我的话,所

    以,做他朋友好过做他老婆。”

    看到这里,各位朋友如果之前对语言模式有了解的话,大概应该知道是

    怎么回事了。一个人的语言会透露他的信念,信念会影响行动,行动会

    创造结果,结果的累积就是一个人的命运。王花一直都在强调老公不听

    她的话,在她眼里老公怎么做都是错的,今天婚姻变成这样全是老公的

    责任。我能想到他老公的处境,每天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在她面前总是

    错的。我觉得,一个人所做的最愚蠢的事,就是去找一个人,让自己在

    他身边活得一无是处。当然,这话不能直接告诉她,因为她是不会承认的。每个人都会用尽全

    力去证明自己是对的,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她看到自己的模式,这

    是最好的治疗方式。当一个人能够看到自己时,他自然会做出改变。于

    是,我决定用萨提亚的雕塑,让她看清楚她的应对模式。

    “既然你想换一个老公,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换个老公会怎么样,好

    吗?”于是,我请她从台下的学员中邀请一位女同学扮演她自己,邀请

    另一位男同学扮演她的老公。

    “你,还有你,上来!”她用目光扫了台下一眼之后,用手指了指其中的

    两位同学,用命令的语气要求他们上来,仿佛是一位首长在命令他的士

    兵似的。这样强势的下达指令,又引起了台下一阵大笑。

    我让她自己的扮演者高高地站在椅子上,左手掐腰,右手指向老公的扮

    演者(指责姿态);而老公的扮演者双手抱在胸前(超理智姿态),脸

    侧向一边。我问她:“你和你老公相处时就是这种模式吗?”她看了看老

    公扮演者那侧向一边的脸,说:“是的,是的,他就是这德行。我怎么

    说他,他就是不听,满口大道理,就是没见他干出什么事来。唉,烦死

    了!”

    “好,既然你不满意这种类型的,那我们换一个吧。”于是,我从台下选

    了一位满脸笑容、看起来十分和善的男士上台,把原来的老公扮演者替

    换下来。那个男士单脚跪在她的扮演者面前,左手放在胸口,右手掌心

    向上伸向她的扮演者,满脸笑容地仰视着(讨好姿态)。然后我问

    她:“这个满意吗?绝对听话,人又长得帅。”

    “不好,不好,像个奴才,没有男人味,不够Man,我不要。”她看了一

    眼跪在地上的男同学,用一种不屑的语气说道。

    “好,那咱们再换一个。”我把目光投向现场的三百多位同学,说,“请

    自认为有男人味的男士们站起来。”一下子现场有好几十位男士站了起

    来,我让她从中选了一位她认为最合适的上台,站在她的扮演者面前。

    大家都相当佩服她的眼光,因为这位男士不光人长得帅,而且男人味十

    足,一看就是位成功人士。我让这位男士在王花的扮演者面前站了一会

    儿,然后我问他:“面对这样一位高高在上指责你的女士,你心里是什

    么样的感受呢?”他是这么说的:“我受不了,很想逃离。”我接着问他:“如果你很爱她,并且和她已经有了孩子,你不忍心离开

    这个家,那你会怎么办呢?”

    “那我会和她对抗。”于是他也学着对方的样子,左手掐腰,右手指向对

    方,很自然地摆出指责的姿态。然后还是觉得不舒服,又请工作人员搬

    来一把椅子,站了上去,指向对方。就这样,双方都高高地站在椅子上

    对抗着……

    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幕的王花,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我问她:“我们

    已经换了好几位老公了,还要继续换下去吗?”

    “不要了,不要了,我明白了,谁也受不了这个女人的!”此时,她已泣

    不成声。

    “那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可以教这个女人的吗?”我轻轻地问她。

    接下来的故事我就不一一描述了,换了那么多老公,却依然没有一份好

    的关系。王花恍然大悟,眼睛里虽然还闪着泪光,但我看到她嘴角已经

    情不自禁地上扬,脸上也随之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用她的话说,那一刻

    她终于明白,该换的并不是她的老公,而是她自己的行为模式。

    萨提亚女士把上面这种行为模式称为“应对姿态”。什么是应对姿态呢?

    应对姿态就是一个人面对外界压力时的惯性反应。常见的应对姿态有以

    下四种:

    第一种是指责。这种应对姿态的人,总是把责任推给对方,在强势地维

    护自己利益时,忽略别人的感受,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该

    改变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第二种是讨好。这种应对姿态的人,总是感觉自己不好,或者一旦出现

    问题,就会觉得是自己的错,对别人总是和颜悦色,希望每个人都对自

    己满意,也时常会牺牲自己,满足他人。

    第三种是超理智。这种人很少会触碰到情感部分,他们会引经据典,罗

    列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超理智的人往往比较沉闷,不通人

    情,给人的感觉可能会比较冷漠。

    第四种是打岔。打岔的人和超理智的人正好相反,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什么道理。打岔的人给人的感觉是快乐和乐观的,他们很讨人喜欢,因

    为他们的出现会打破很多僵持或者不愉快的画面,但他们会习惯性地逃

    避压力和责任。

    从以上描述中不难看出,主角王花的应对姿态就是指责,也正是因为有

    这样的应对方式,她和老公的关系才会越来越糟。所以,她的觉察是对

    的,真正该换的不是老公,而是她的应对姿态。

    那么,该如何改变应对姿态呢?萨提亚提出了一个叫“一致性”的成长方

    向。

    所谓“一致性”,就是指在沟通中,既要照顾到对方的感受,同时也要表

    达自己的感受,在双方感受层面连接的基础上一起研究出合情合理的解

    决方案。

    在任何关系中,一旦出现矛盾和冲突,不可能只是一方的责任。一致性

    沟通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这样做避免了像“指责者”一样把责任单一地推

    给对方;也不会像“讨好者”那样,把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委屈自己,成全对方;也不会像“超理智者”那样只讲道理——由于观点和角度不

    同,道理会千差万别,你有你的道理,对方也有对方的道理;更不会

    像“打岔者”那样,以快乐为名忽略矛盾,逃避责任。

    只有双方能一致性地同时关注到“我”“你”和“环境”三个因素,才能真正

    实现关系和谐。简单来说,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如果各位读者也和王花一样,曾经有“换个老公”“换个老婆”“换一份工

    作”“换个环境”等想法,不妨在真正行动之前自我觉察一下,自己是不

    是应该换个行为模式。

    我相信,当我们都可以运用一致性的模式去和朋友、领导、同事、伴侣

    和孩子沟通时,我们的爱情一定会更加甜蜜,婚姻和家庭也会更加幸

    福,工作也会更加顺心!

    你所谓的沟通,不过是一种操控

    沟通,真的那么难吗

    我们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相处,只要不是一个人活在某个孤岛上,我们就离不开与人沟通。经常会听人说某人无法沟通,或某人很难沟通。与

    领导、同事沟通时,总觉得他们关注不到自己的点,不理解自己的困

    惑;与伴侣沟通时,总会发觉对方根本不懂自己;甚至与养育自己多年

    的父母沟通时,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觉得两代人“代沟”严重。有时候

    事情明明很简单,一沟通反而变得更加复杂。沟通,真的那么难吗?

    其实,没有不能沟通的人,只是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跟他沟通的方法而

    已。

    上周我在深圳给一个企业做内训,当时有位女同学说与她父母无法沟

    通,希望我帮帮她。我问她,为什么无法与父母沟通?她说总是搞不定

    他们,有时候搞定了爸爸,妈妈会反对,有时候搞定了妈妈,爸爸又会

    反对。

    我继续问她,想搞定父母什么呢?她说有很多,“比如父母不要干涉我

    的婚姻,父母不要那么啰唆,父母不要老吵架……可是不管怎么努力,搞定了爸爸,又搞不定妈妈,感觉父母总想控制我”。

    听听她话语中使用的这些词,“搞定”“控制”“干涉”,这哪里是沟通啊,这只不过是双方以“沟通”为名的操控而已。

    其实,类似的事情也时常发生在团长身上,我也经常被客户贴上很难沟

    通的标签,并且,常常是因为同一类事情。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建

    立智慧行到今年已经二十年了,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一直坚持价格不

    打折的政策,在整个培训行业,我们公司的价格体系都是最坚挺、最稳

    定的。

    对于这个价格体系的统一,我一直看得非常重,“不患贫而患不均”,对

    人一视同仁、公平、公开、公正也是我坚定不移的信念。所以,很多客

    户总想跟我的同事“沟通”看看,希望可以打打折,有认识我的人就会直

    接和我“沟通”,不过,他们总是以失败告终。因为在过去的二十年,我

    从没给任何人打过折。

    你是不是也是这样跟人沟通的呢?带着一个具体的目标,想尽一切办法

    让对方同意你的观点,有时甚至不惜用上一哭二闹三上吊的伎俩,如果

    目的没有达到,就直接给对方贴上“很难沟通”的标签。

    为什么你会觉得某人很难沟通?因为你根本不是在沟通,而是打着沟通的旗号去操控对方而已!

    什么是操控?所谓操控,就是带着自己的目标,想尽一切办法,让对方

    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仿佛对方就是一个提线木偶,而你就是那个木偶

    的操控者。明白了什么是操控后,我们再看看上面的例子,那位在深圳

    培训课堂上提问的女同学,她是不是想操控她的父母呢?当然了,她的

    父母也在想办法操控她。当双方都在想方设法操控彼此时,那种痛苦就

    可想而知了。

    操控会耗费我们很多能量,而操控和沟通经常被很多人误解。那什么才

    是沟通呢?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

    求思想达成一致,感情通畅。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真正的沟通包含

    以下几个重要元素:

    (1)思想的传递与反馈。

    (2)感情的传递与反馈。

    (3)在传递与反馈中寻求能够在思想上达成一致的部分。

    (4)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感情的通畅。

    满足上述四个元素的沟通才是真正的沟通,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看到并接纳对方的感受。

    (2)表达自己的感受。

    (3)听到对方的观点,从对方的观点中发现对方的深层需求,尽自己

    的能力满足对方的需求。

    (4)表达自己的观点与需求,邀请对方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

    需求。

    (5)在双方的需求都坦诚呈现的前提下,寻求双方可以达成一致的地

    方。上述1、2步骤可以让感情传递、反馈并保持通畅,3、4、5步骤可以让

    彼此的观点和需求更加明朗,最后寻求可以达成一致的部分。用一句话

    来说,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沟通是双方的,如果只顾达成自己

    的目的,很容易就会变成操控。

    我们再来看看上面的例子,如果团长带着不给对方打折的目的来沟通的

    话,对方一定会认为团长是个很难沟通的人,因为对方肯定不会被团长

    操控的。但是,不同意打折并不代表团长无法沟通,真正的沟通是双方

    的,如果双方都能呈现各自的需求,在感情保持通畅的前提下,总能达

    成一致的。

    其实,就算是经常被贴上“很难沟通”标签的我,也会被一些沟通高手说

    动。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虽然我未曾给任何人打折,但有不少人一分钱

    不花就能走进我们的课堂。

    记得好几年前,有位同学找到我,说她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导师,想上

    我们专门培养心理学导师的导师班,可是手上没有足够的钱,问我能不

    能给她打个折。跟其他所有人一样,她得到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她

    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给团长贴上“很难沟通”的标签后就带着挫败感离

    开,而是跟我进行了真正的沟通。

    “团长,我知道我的要求会让你难做,因为这么多年来你对所有的客户

    都一视同仁,如果你给我打折了,其他人也会提出同样的要求,同时,你也会受到那些没能获得优惠的客户的抱怨(看到我的感受)。我给你

    出难题了,真不好意思。只是我真的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导师,这几年

    你的课程让我有很大的成长,我也想像你一样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

    人。我妈妈今年生病花了不少钱,我现在没有足够的费用,可是如果我

    错过了这一期导师班,就要等两年后,一想到要等那么久,我就很难过

    (表达自己的感受)。团长,有没有什么方法既不影响你的价格系统的

    平衡,又可以让我上这一期导师班呢?我知道团长的使命是传播心理

    学,如果我能早日成为导师,我一定会感召更多人来向团长学习的(寻

    求双方能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

    她的这番话打动了我,因为她真的是在跟我沟通,而不是带着她的目的

    来操控我。人心都是肉长的,试问又有谁的心不为真情所动呢?于是,我自掏腰包为她交了学费,我们约定,用她做导师挣来的第一笔钱还

    我。因为她是真诚敞开的,所以我信任她。当然,她也没让我失望,两

    年之后,她自豪地把学费还给了我,今天她在导师这条路上也越走越好。一个真诚用心与人沟通的人,运气通常都不会很差。

    这样的案例,在我的人生经验中比比皆是。所以,生活中并无难沟通的

    人,只是你暂时还没有找到跟他沟通的方法罢了。

    沟通,不是带着我的意愿去操控对方,而是我表达我的需求、表达我的

    希望,同时也能看到对方的需求、对方的感受,在感受连接的情况下,找到双方都认可的解决方法。

    当然,有时候人不是一下子就会改变的,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做出改变,我相信总会找到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方法,而这个方法,我们才把它叫作

    沟通。否则,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对方来满足自己的意愿,那就是一种操

    控。

    当我们看到沙发上有一把锋利的水果刀时,便自然会知道该如何去处理

    这把水果刀,而不是任由它来伤害自己。要学会看到我们习惯性的操

    控,这些操控也像那把锋利的水果刀一样,它曾经给我们带来过好处,但如果我们没有觉察到,也许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学会觉察,你就有了更多的选择,有了选择,人生才会更加自由。所

    以,从今天起,试着去觉察自己的沟通模式吧,看到自己是如何利

    用“沟通”来操控别人的。放下操控,真诚沟通,这样,才能你好、我

    好、大家好。

    赢了争吵,你输了什么

    自从选择成为一名导师之后,无数个周末都给了课程,难得有个没课的

    周末留给自己,我陪家人一起,选了一家豪华酒店,享受了一顿丰盛的

    粤式早茶。

    正当我们在享受美味的早茶的时,旁边的桌子上传来了激烈的争吵声。

    仔细一听,发现原来是一件极小的事情,但从这件事情中我可以看到人

    生许多痛苦的根源,也看到了自己的过去,看到了这二十年来我走过的

    路,忍不住把它写下来,希望对大家有点启发。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家人来喝早茶,当他们选择了一张大桌子(可坐十

    二人)坐下时,服务员告诉他们这张桌子最低要收八个人的茶位费(茶

    位费每人最低八元)。其中一位看起来是家长的男士很生气,质问服务员:“我们只有七个

    人,凭什么要收我们八个人的茶位?”服务员一脸无辜,说是公司规定

    的,自己也做不了主。于是这位男士带领一班人硬挤到一张四人桌上,理直气壮地质问服务员:“你看我们坐得下吗?小桌我们坐不下,大桌

    你又要多收我们茶位费,这是什么道理?”

    服务员被他那得理不饶人的气势完全给镇住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空

    气一下子凝固了。

    正在双方僵持不下时,这位男士的儿子停好车上来了,了解完情况后,把一家人强行带到了我旁边的一张大桌子旁坐下。儿子劝父亲:“不就

    是八块钱吗,犯不着跟他们生气啊!”

    “这不是八块钱的问题,这不合理!”看得出,这位男士依然憋了一口闷

    气。这场争吵显然是这位男士占了上风,可是,他在赢了争吵之后,输

    了什么呢?

    “这不是钱的问题,这不合理!”以前的我也是这样想的,并为此付出了

    不少代价。各位读者,你是否也会这样想呢?你是不是总是觉得自己是

    对的?当你认为自己总是对的时,有没有想过,你为此付出了什么代

    价?

    那些总觉得自己是对的人,一般来说都是思维敏捷、逻辑缜密、推理能

    力超强的聪明人。虽然他们极其聪明,办事能力超强,但再聪明也逃脱

    不了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从古到今比比皆是,其中最让人感慨的

    就是杨修。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杨修非常聪明,出身于名门望族,学识渊

    博,曹操拢士爱贤,将他招致门下。这位名门之后成了曹操改革汉室朝

    臣的一把利剑,本可以安安心心实现自己保家卫国的梦想,只可惜终

    因“鸡肋”之祸被曹操斩杀。曹操爱才如命,为什么会忍心杀掉如此才华

    横溢的杨修呢?团长不是曹操,当然不知道他杀杨修的真正原因。

    但团长也曾遇到过不少类似杨修这样聪明的人,不能说他们真能像杨修

    那样“快人三十里”,但他们洞察秋毫,总能发现你的不少错误。虽然他

    们也能为你做不少贡献,但在他们面前你会感觉到毫无价值,甚至觉得

    自己一无是处。为什么他们如此聪明,却依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呢?以前看《三国演

    义》时,十分钦佩杨修过人的才华,不禁为他扼腕叹息。学过心理学之

    后才明白,每一种性格的人都会有某种必然的命运。因为性格就是一个

    人行为模式的总和,每一种行为都会带来某种结果,这就是所谓的“性

    格决定命运”吧。

    杨修这样的人,十分聪明,但聪明是用来做事的,对人却行不通。他们

    往往对事不对人,准确来说叫“目中无人”。他们理性得像一台电脑,什

    么都会算,唯独无法体会到别人的感受。

    在他们的世界里,黑白分明,不是对的就是错的。跟他们相处时,你会

    发现对的总是他们。他们办事效率高,但他们的行为总是让人不舒服,久而久之,不是得罪了不少人,就是让身边的亲人苦不堪言。所以,他

    们一般都要在人际关系上付出代价。

    无论历史怎么变迁,这样的故事在今天依然发生着,只是和平年代,不

    会有“杨修之死”这样残忍的结局。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多少“得理不饶

    人”的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浑然不觉呢?

    本文开始的那位父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消费者的角度看,酒店确

    实不应该多收八块钱的茶位费,理就在那位父亲那边。但结果呢?本来

    一家人愉快相处好好过周末,就这样被破坏了,温暖的家庭聚会气氛可

    不是八块钱可以买到的。

    一位哲人说过:“达到目标最有价值的一件事,不是真的达成了某个目

    标,而是为了这个目标你成了怎样的人。”

    只有那些输不起的人,才会总想要赢。换句话说,越是自我价值感低的

    人,越想赢,因为他们需要通过“赢”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自我价值高

    的人,无须证明自己,也就无所谓输赢了。

    人与人之间,一切的痛苦都来自关系,但是,一切的幸福也是来自关

    系。如果你赢了道理,却输了关系,到头来还是输。

    而那些不在乎一时之输赢的人,他们看起来输了争吵,却赢得了关系、赢得了支持、赢得了合作、赢得了机会,最终赢得了人生!

    从这次餐厅的争吵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也看到了很多像我一样的人可能获得解脱的方向,所以提笔写下本文。愿更多人因此开始学习心理

    学,放下一时之输赢,从而赢得幸福的一生。

    团长说心理

    一位哲人说过:“达到目标最有价值的一件事,不是真的达成了某

    个目标,而是为了这个目标你成了怎样的人。”

    只有那些输不起的人,才会总想要赢。换句话说,越是自我价值感

    低的人,越想赢,因为他们需要通过“赢”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自

    我价值高的人,无须证明自己,也就无所谓输赢了。

    人与人之间,一切的痛苦都来自关系,但是,一切的幸福也是来自

    关系。如果你赢了道理,却输了关系,到头来还是输。而那些不在

    乎一时之输赢的人,他们看起来输了争吵,却赢得了关系、赢得了

    支持、赢得了合作、赢得了机会,最终赢得了人生。

    扫描二维码,与团长一起共同成长!

    扫码回复“恋爱课”,免费领取价值百元的独家婚恋课程。

    第二章

    开启正确的人生模式

    生命太过宝贵,以至于怎么过都像浪费。——贾拉尔·丁·鲁米

    你的模式决定了你的命运

    我们常常说命运,有些人时运亨通,有些人命运多舛,仿佛上天就是厚

    爱一部分人,而怠慢另一部分人。可是,一个人的命运真的是掌握在上

    天手中吗?如果真是如此,人人都不用奋斗了,坐等上天的恩赐就好

    了。这世上大部分人的成功是不可能通过“幸运”得到并且保持长久的,往往都要通过艰苦的奋斗和努力才能获得。俗话说“天道酬勤”,只有勤

    劳的人才配拥有成功、财富和幸福。但是,我们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

    象,一个人非常努力,人品也很好,不过他总是无法获得财富。不仅如

    此,在婚姻上也可能会有这种现象,有些人努力想要经营好一段感情,却总是在感情中伤痕累累。那么这些现象是否就只能用命运去解释呢?

    每日海量纯净版书籍,大师课精彩分享微.信:dedao555

    很多人都觉得生活中有太多事情是自己控制不了的,但事实是,他们没

    有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他们没有发现事情的发展往往是由自己的反应

    和态度引导的。每一个人对待一件事情,都有一套固定的“应对模式”,只要他这个模式不改变,每一件事情都会被他自己导向同一个结果。他

    逃不开不幸的命运,是因为他没有完全弄清楚自己的“模式”,也不知道

    如何打破或改变这个模式。

    从下面几个故事中,你能看到模式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命运的。

    “钱把我害惨了”——金钱匮乏模式

    天色渐晚,路上行人匆匆赶回家。张杰走进自家小区,看见一些孩子背

    着书包,一边嬉笑一边往家里跑,有些妇女提着一篮子蔬菜往家里走,整个小区飘散着饭菜的香味,眼前的景象和饭菜的味道都催促着他回

    家。然而越靠近家门,张杰的脚步就越沉重、缓慢,他在小区里徘徊了

    几圈,太太小希的电话第三次响起,他才犹豫着接了起来。

    “阿杰,你怎么还不回来?饭都要凉了。”太太有些抱怨地说。

    “快了、快了,在楼下了。”张杰敷衍着回答。

    挂了电话,张杰只能硬着头皮回到家里。但是,他知道等下太太一定会

    问他那个问题,他还没想好如何回答。喝完一碗汤后,小希说:“你今天辛苦了,讲了一天课,要不要再喝一

    碗?”

    “不用、不用。”张杰摆摆手,他知道接下来小希就会问他那个问题了。

    “谈好费用了吗?”小希漫不经心地问道。

    张杰听到这句话,心里咯噔一下,想:“果然问了。”

    “谈了。”张杰咕哝了一句。其实他没有谈,但是不知道怎么回答,如果

    他说没谈,太太一定会大发雷霆。

    “怎么收费?”小希接着问。

    “这次……这次只是试讲,下次……下次再具体谈费用。他们还要考虑

    一下。”张杰感觉自己背上和手心都出汗了。

    小希一听张杰这样说,就知道他根本没有和对方谈课程收费的事情。小

    希将手中的汤勺一扔,转身瞪着张杰,说:“怎么这次不谈好?你是不

    是又打算免费给别人讲课?张杰,你自己看看这个月公司的开销,你开

    的是公司,不是慈善机构!”小希简直气得要炸了。

    “我知道,但是这次课程很简单,都是老同学了……”张杰看到太太那样

    生气,起身从餐桌走到客厅沙发边,然后缩进沙发里。

    “老同学怎么了?亲兄弟还明算账呢!你就是不好意思向人家要钱。”

    “我这次课程是试讲,如果讲得好,以后他们自然还会请我去讲,这次

    不要钱又有什么关系!”张杰虽然这样说,但其实一谈到钱,他根本就

    开不了口。

    “给别人试讲,有讲一整天的吗?”小希气得摔门进了卧室。

    看到太太气得跑进卧室,张杰无奈地叹了口气。

    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呢?还要从几年前说起。

    张杰曾经是一所学校的老师,工作稳定。张杰口才特别好,很擅长演

    讲,后来又参加了企业管理的系统培训,有了这些基础以后,张杰便开始给一些企业做培训。因为他的培训课程质量比较好,渐渐就有一些朋

    友请他讲课。由于邀请他的人越来越多,张杰便萌生了自己创办培训公

    司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张杰向学校递交了辞呈,又向亲戚朋

    友借了一些钱,创办了一家培训公司。

    但是开公司和兼职打工是完全不一样的,公司只要开张一天,就要面临

    各种费用,还有大大小小的事务要处理。而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

    开了公司以后,张杰才渐渐发现自己身上有个致命的缺点——每次和别

    人谈课程费用,他都难以开口。兼职讲课的时候,别人给多给少他都不

    是很在意,有时免费给人培训他就当作训练。但是开了公司以后,课程

    就必须按照一个标准价格收费,如果不照此收费,公司就很难持续运

    营。

    太太小希一开始非常支持张杰出来创业,还将家里多年的积蓄拿出来给

    张杰。第一年公司亏本,小希也没太在意,毕竟刚开始运营的公司,亏

    本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渐渐地,小希就发现了问题——丈夫很多课

    程都是免费帮朋友讲,有时收费,但费用也不高。小希最开始给张杰提

    意见,后来和张杰吵架,张杰总是敷衍她,有时说帮朋友忙,有时说谈

    好价钱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别人总是拖着不给钱。

    架吵多了,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就渐渐出现了裂痕。尤其是这一年,小希

    劝说张杰不要再办公司了,公司就像一个无底洞,家里不多的积蓄几乎

    全部搭进去了。张杰好几个月都没有收入,家里的生活完全靠小希一个

    人微薄的收入支撑着。

    其实这个事情张杰自己也很苦恼,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如此努力,却

    沦落到靠老婆养的地步。

    小希是我《升级生命软件》课程的学员。小希上课的时候告诉我,她已

    经没办法再这样继续和丈夫一起生活了。她希望我能帮她和丈夫做一个

    婚姻治疗,如果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她就准备离婚。

    小希对我说,她现在很后悔和张杰结婚。当年他们结婚的时候,周围很

    多人反对,因为张杰的家庭条件配不上小希,但是小希觉得张杰名牌大

    学毕业,很有内涵,人缘又好,最重要的是做事认真、努力,这样的男

    人,和他在一起生活绝不会差。

    可是多年以后,小希才发现自己当初的判断全错了——张杰确实是一个很努力的人,却是一个挣不到钱的人。最开始,小希认为张杰在学校当

    老师,收入不高,这个可以理解。创业之后,两人的生活水平不仅没有

    提高,反而越来越低。她看得出来,张杰其实挺努力的,但是为什么这

    么努力却赚不到钱?更让她受不了的是,每次谈到钱的问题,他都会逃

    避,搪塞过去,从来都不正视这个问题。

    小希认为,一个人一时穷没关系,可是穷太久了,一定是他的错。

    这话好像挺有道理的,我带着好奇,也想看看张杰究竟“错”在哪里。于

    是,我让她把张杰带到了我的课堂。

    初见张杰,一表人才,也许是做过老师的关系,整个人都散发着浓浓的

    书卷气。

    我问张杰:“你太太说你一直赚不到钱,这是事实吗?”

    张杰说:“是的。”

    我对他说:“那我们今天来聊聊钱吧,你想挣钱吗?”

    张杰笑着说:“当然,谁不想挣钱呢?”

    我又问他:“那你努力去挣钱了吗?”

    “努力了啊,我从小就是一个努力的人。”张杰说。

    我点点头,又问他:“那你认为你的智商如何呢?”

    张杰说:“还可以吧,读书时每次考试我都是班上的前几名。”

    我说:“智商没问题,又努力,又想挣钱,可是一直都挣不到钱,你有

    想过是什么原因吗?”

    张杰无奈地摇摇头说:“这个问题,我也不断地问自己,可一直没有答

    案,这也是我苦恼的原因。”

    在和他对话的过程中,我一直观察着他的身体姿势,这是我做个案养成

    的习惯。我发现,他握话筒的左手一直在发抖。每一个做心理咨询的人

    都知道,我们可以借由来访者身体的反应,获得一些潜意识的信号。我决定慢慢进入张杰内心深处,去探索也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

    我对张杰说:“我留意到你握话筒的手一直在发抖。把你的注意力集中

    到你的左手,你留意到了什么?”

    张杰说:“我有点紧张,手心在出汗。”

    我点点头,说:“闭上你的眼睛,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左手上,看看它

    想带给你什么信息。”

    张杰闭着眼睛,左手的抖动幅度更大了,慢慢地,我看到眼泪从他的眼

    眶里流淌出来。

    我接着说:“伤心是可以的。可以告诉我,你的眼泪在说什么吗?发生

    什么事情了吗?”

    张杰的眼泪抑制不住地流了出来,从小声的啜泣,渐渐变成号啕大哭。

    现场的其他学员都惊讶不已。

    十多年的心理工作经历,让我对这些情况早已见怪不怪,等他慢慢平复

    了情绪,才向我说出了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

    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屋外大雪纷飞。还是个孩子的张杰放学后就冲

    回家里,想赶快吃上一顿热乎乎的晚餐。可当他回到家里时,却看见父

    亲瞪着他,然后质问他是不是偷了家里的钱。他确实悄悄拿了家里的钱

    去买东西,不敢告诉父亲,还以为自己做的事情不会被发现。看见父亲

    怒不可遏的样子,他吓坏了,承认自己偷了钱。父亲气得暴打了他一

    顿,然后把他关到门外。他的哭喊声惊动了邻居,引来了不少人围观。

    不管邻居如何求情,他的父亲就是不肯开门。外面很冷,就这样,他在

    雪地里哭喊了很长时间,直到全身都冻僵了……

    刚才他号啕大哭,就是抖动的左手把他带回了那一幕中。

    我问他:“当你重新回到这件不愉快的事情上时,你在那一刻产生了什

    么想法?”

    张杰低着头说:“钱把我害惨了。”

    读到这里,各位聪明的读者也许已经明白张杰一直努力却挣不到钱的原因了。

    就在那个晚上,“钱把我害惨了”这个信念深深扎根在了他心中。一个人

    若有“钱把我害惨了”这样的信念,又怎么去赚钱呢?有谁愿意获得会把

    自己“害惨了”的东西呢?张杰在运营公司的过程中,一直不愿意触碰钱

    这个问题,是因为在他内心深处,钱是一个不好的东西。

    随着时间的推移,“钱把我害惨了”这个信念就会使他形成一种模式,他

    虽然意识上很想挣钱,但是潜意识会阻碍他去挣钱,因为潜意识想保护

    他。

    心病还须心药医——受伤者模式

    我的公司曾经有一个非常优秀的销售员叫小陈。小陈工作很认真,对待

    客户态度也非常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秀员工。

    可是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了小陈的问题——她身体健康状

    况似乎不太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请病假,回家休息一段时间。而且她

    的病情似乎还比较严重,必须得让她妈妈亲自从老家过来照顾她。

    这种频繁的生病当然对她工作影响很大,也自然会影响她每年的业绩。

    听同事说,小陈曾经看过很多医生,中医、西医都看过,也吃过不少调

    理身体的药,但是效果似乎都不明显。每工作一段时间,她的身体就会

    出现问题,必须请假休息才能复原。

    有一次,她又来向我请假,出于关心,我便问了问她的病情。

    她说:“团长,我这个病有好些年了。去医院也检查过,但是也没查出

    来具体是什么原因。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觉得身体很虚弱,没有办法

    专心工作,只能在家里休息一段时间。有时特别严重,连日常生活都会

    被影响,所以必须要妈妈过来照顾一段时间。”

    我问她:“每次生病都是你妈妈过来照顾你吗?”

    她说:“是的。妈妈很会照顾人,有她在,我会好得很快。”

    我说:“为什么不干脆把你妈妈接过来和你一起生活呢?说不定你妈妈

    陪着你,帮你照顾一下生活,你的身体会越来越好。”小陈叹了一口气说:“团长,我还有个哥哥,身体有残疾,妈妈平时必

    须照顾他。我也只有身体不好的时候才敢把妈妈叫过来照顾我。”

    听小陈这样说,我好像发现了什么。于是我继续问她:“你小时候身体

    也这么不好吗?”

    她想了想说:“小时候似乎也没这种奇怪的病,爸妈还夸我乖,说我很

    懂事,不需要他们费很多精力,他们才有更多精力照顾我哥哥。我记忆

    中最严重的一次生病是中学的时候,半夜突然急性肠胃炎,接着就去医

    院打了几天点滴,差不多两周没上学,爸爸妈妈全程照顾我。.”

    我问:“是从那时候开始身体就不太好了吗?”

    小陈想了想,说:“咦,团长,你这样说好像还真是。中学毕业后我就

    去了外地读书,之后就在外地工作,似乎离开家之后身体就越来越不

    好。我想可能是水土不服吧。”

    我问小陈:“中学时生病那次,爸爸妈妈一起照顾你,你是什么感觉

    呢?”

    小陈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其实心里挺开心的。原来爸爸妈妈都要照顾

    哥哥,所以并没有太多时间管我,那是第一次感觉自己好像成了家里的

    中心。当时心里想,其实生病也不错啊,有这么多人关心。”

    听小陈这么说,我心里已经明白了她的病因——她的病,更多的是一种

    心病。每一个孩子小的时候都想得到父母的关爱,但是如果家里有一个

    孩子身体很弱,父母必然会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这个孩子身上,无形中

    就忽略了别的子女。小陈的父母一直夸她是个懂事的孩子,她应该也是

    想得到父母的夸奖,所以即便期望父母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也不敢

    表现出来。久而久之,这种需求就被她压抑了下去。我们都知道,被压

    抑的需求不会消失,只会转化成别的形式表现出来。某一次,小陈突然

    生病,使得父母将注意力放在了她身上。可能也就是这个时候,小陈发

    现,通过生病来获得父母的关心,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也理所当然不

    会被父母责怪“不懂事”。所以,“生病”渐渐成了她的一种争夺爱的模

    式,但这种模式却十分隐秘,不会被人发现,甚至连她自己也未能意识

    到。她每一次莫名其妙地生病,源于她渴望得到家人的关怀,但是又没

    有办法说出口,结果这种被压抑的需要就转化成了一些身体症状。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小陈,小陈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对我说:“团

    长,你说的这个原因我接受。因为每次妈妈只要过来照顾我,我的病就

    会好很多,也并没有吃什么药。只要妈妈在,我的心情就会很放松,感

    觉很安全。”

    我建议小陈如果思念家人的时候,就给他们打电话,当然也可以直接表

    示对他们的思念。即使没有生病的时候,也可以趁假期多回家看望他

    们。

    小陈接纳了我的建议,从那次之后,小陈每年假期都会回家看望父母,每周都和父母通话。她告诉我,因为那次谈话,她自己觉察到了内心的

    需要。她在父母心中一直是一个不需要特别照顾的孩子,这也成了父母

    的骄傲,他们甚至会当着别人的面经常表扬她。越表扬,她就越发不敢

    表达自己内心渴望父母关心的需要,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能无所顾忌地

    表现出来。但是,她自己也没发现生病原来和心理需要有关。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小陈一直没有找到那服心药,所以看了很多

    医生,吃了很多药,还是不好。

    像小陈这样的人,其实数量并不少。通过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这种模式去

    获得别人的关心,避免直接的责怪,是很多人在无意识中会采用的一种

    方式。只是有些人偶尔用一用,不会让其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模式,有

    些人却会经常使用。如果他们自己不能觉察到这种模式的成因和背后的

    信念,他们永远也无法打破这种模式。

    恐惧模式:看到你的模式背后的信念

    小茜见过一次吴总,他是一个非常威严的中年男士,平时不苟言笑,说

    话做事又很有原则,为人又很细心,各种细节都能观察到。如果发现一

    些错误,他一定会不留情面地指出来。

    其实小茜根本不想应付这样的客户,可是没办法,总经理亲自把这个客

    户交给了她。总经理对小茜抱有很高的期望,小茜聪明伶俐,为人细心

    体贴,很多客户都对她赞不绝口。总经理也有心栽培她,所以故意将这

    个大客户送给她。总经理说:“如果你能够让吴总与我们合作,你今年

    的业绩都不用担心了。”还悄悄告诉她,“我已经和吴总谈过两次了,他

    对我们的产品是有兴趣的,你就当正常客户跟进一下,详细给他讲解一

    下,这单基本就可以拿下了。”末了,总经理对小茜说,“吴总谈下来了,你可要好好请我吃饭。你能谈下他,今年销售冠军肯定是你。”

    可是总经理根本不知道小茜心里的担忧——她一见到那种气场很强的男

    士,就会非常恐惧,讲话也会语无伦次。总经理以为自己帮了小茜大

    忙,其实小茜心里叫苦不迭。

    “张小姐,吴总请您进去。”吴总秘书邀请小茜进办公室。

    小茜硬着头皮走了进去。吴总正低头看着手机,皱着眉头,表情严肃。

    看见吴总那个样子,小茜脑子突然“嗡”的一声一片空白,刚才想好的话

    全部忘光了。

    小茜傻傻地站了几秒,直到吴总抬起头看见她,对她点点头说:“坐

    吧。”

    小茜僵硬地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直到吴总有点奇怪地看着小茜,小

    茜才反应过来,说是总经理派她来给吴总介绍产品的。吴总说:“你们

    那个产品,我知道了。不过我打听过,市面上其实还有好多家生产同类

    产品的企业,你们的价格算是高的,你们的产品和其他企业的产品有什

    么不同吗?”

    通常情况下,当客户都主动问起了,小茜一定可以滔滔不绝地讲出产品

    的很多优势,再运用一些销售技巧和心理共鸣,多数客户都会心甘情愿

    地埋单。即便有些犹豫不决的客户,小茜在之后几天再跟进一下,基本

    都可以将产品成功销售出去。可是在吴总面前,小茜突然就退化到了实

    习生水平,连自己的产品都说不清楚。

    大概二十分钟之后,小茜已经讲得汗流浃背,吴总脸上也出现了一些不

    满和不耐烦的神情。吴总打断了小茜,说:“你说的这些和你们这本宣

    传册没什么区别嘛!别的公司也是这样宣传的,我看不出什么区别。这

    样吧,我等下还有会议,你把宣传册留下来我看看就行了。”

    小茜如释重负,哆哆嗦嗦退出吴总办公室。但她心里也非常清楚——这

    单被她搞砸了,总经理肯定对她很失望。

    果然,不久她就接到总经理电话。总经理说:“小茜,你是怎么和吴总

    谈的?他刚才给我打了电话,很不满意,说我们派了个没经验的同事过

    去敷衍他。”“我、我……”小茜觉得自己无言以对。

    “哎,算了,本来想着这么好的客户介绍给你,现在我只有另外找个时

    间专门去向他道歉,亲自解释一下了。”

    总经理挂断电话之后,小茜心里非常难受,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小茜是我课堂上的一个学员,她告诉我,她从事销售业务,时常会遇到

    各种各样的人,但有一种人她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就是像吴总那

    样“强势的客户”。明明平时很淡定、很从容且口才也很好的她,一旦面

    对这样的客户,就会变得语无伦次,甚至紧张到发抖,和这种客户接触

    她就会觉得非常不舒服,想退缩。

    除了害怕强势的客户,她也很害怕强势的领导。在现在这个总经理之

    前,其实还有一位总经理,那个总经理也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小茜非

    常害怕他。用小茜的话形容,在他手下工作,就像“一只羊被一只狼监

    视着一样”。小茜那时精神非常不好,每天战战兢兢,曾一度想要辞

    职。后来幸好那位总经理离职了,新来的总经理是一个非常和善的人,在他手下工作小茜才感觉松了口气。后来小茜业绩越来越好,总经理也

    对她寄予厚望。可是,这次却被她搞砸了。

    小茜自己很清楚,如果想要事业更好地发展,她一定要学会和这类人融

    洽相处。可是她却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要一见到这种人,她内心的恐惧

    就完全没有办法压制。

    我对小茜说:“你愿意寻找一下自己的模式吗?”小茜表示愿意。

    我问小茜:“你现在工作中最困扰的是什么地方?”

    小茜说:“我最困扰的地方就是,不知道如何与强势的客户打交道。每

    一次与这样的客户打交道,我就会莫名恐惧。”

    我引导小茜,让她想象一个这样的场景,然后跟随自己这种恐惧感觉,看看这种感觉是否能够将她带到过去一个事件中,这个事件可能是她小

    时候发生的。小茜又回想起见到吴总的场景,慢慢体会这种感觉,然

    后,她对我说:“我……我感觉,我小时候见到爸爸的时候,其实也有

    类似的恐惧。每次见到爸爸,就觉得他可能又要批评我哪里做得不好

    了,我很害怕,想要逃跑。”小茜告诉我,她的爸爸在家里是一个非常强势的角色,对她要求很高,常常指责她做得不够好。在爸爸面前,小茜觉得自己没有地位,甚至没

    有尊严。即便如此,小茜却一直渴望得到爸爸的认可与肯定。有时她很

    努力去做一些自己并不喜欢做的事情,其实就是为了得到爸爸的肯定。

    小茜说,她成绩一直不太好,曾经非常想去读艺术专业,可是爸爸觉得

    艺术是一种不务正业的专业。为了得到爸爸的认可,小茜只能很努力地

    学习。即便如此,爸爸仍然对她的成绩不满意,总是指责她不够努力。

    毕业后,她选择了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再也不用面对爸爸的指责了。

    但是,对爸爸这种恐惧感渐渐泛化到了那些“强势的人”身上,每当遇到

    这样的人,小茜就像看到了爸爸的影子。

    我问小茜:“每当想起爸爸,你就会觉得恐惧。当你面对这种恐惧的时

    候,你的头脑里会出现什么想法呢?”

    小茜说:“我……感到自己……是个没用的人,什么也做不好。”

    说到这里,小茜的眼泪也跟着流了下来。

    也许小茜和她爸爸都不知道,当爸爸对她取得的成绩不满意的时候,小

    茜内心会觉得很无力。因为她已经很努力了,却达不到爸爸的要求,她

    会渐渐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

    我对小茜说:“你现在走动一下,走到你对面那个位置。想象一下,在

    你对面,是一个叫小茜的小女孩。她刚把考试成绩告诉爸爸,爸爸很不

    满意,批评她学习不够努力。现在她很伤心地躲在房间里,你看到她

    了,你可以走过去跟她说话,安抚一下她,也可以用你现在这种成熟的

    智慧给她一些建议。”

    小茜“走到”那个年幼的自己身边,对她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

    地方和不擅长的地方。也许你并不擅长应对学校的教育,这并不代表你

    没用。恰恰相反,当你长大之后,你从事着一份很好的工作,很多人都

    喜欢你,因为你帮到了他们,你热情地为他们服务,他们都很信任你。

    你爸爸也是为你好,他对你的要求很高,是因为他以为只有学习好才能

    找到一份好工作,他担心你以后无法适应社会,他并不知道这样会伤害

    你。所以,其实你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

    说这些话的时候,小茜也一直在流泪,但我看见,她脸上的表情已经慢慢放松,身体也没有之前那么僵硬了。

    我对小茜说:“那么现在,你也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新的信念,你并不

    是没用的人,你对很多人都有价值。对你的客户来讲,只有通过你的介

    绍,他们才能选择最好的产品,而且通过你的服务,他们才能更好地使

    用这种产品。吴总也是你的客户之一,他想购买一个产品,但市面上有

    太多同类的东西,他不知道哪种好,只有通过你的帮助,他才能够鉴别

    出来最适合他的,所以对他来讲,你是有价值的,你是在帮助他做出最

    明智的选择。”

    “而且,其他男性都不是你的爸爸,你也不用把他们看成你的爸爸。你

    这么优秀、美丽又聪明,在他们面前你是有价值的。这样看待自己可以

    吗?”

    小茜说:“可以。”

    我建议小茜带着这个信念去想象一下再见到吴总时的场面。同时,我让

    她在课堂上找一个看起来很强势的男性,向他介绍自己,和他聊聊天,看看效果如何。小茜选择了一位看上去很威严的学员并和他交流,她

    说,这位学员看上去比吴总“强势多了”。但是,带着新的信念,小茜能

    够很自然地向这位学员介绍自己,甚至介绍自己的公司和产品,那种恐

    惧和不舒服的感觉大大减弱了。

    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会将原生家庭中形成的信念带入工作中,这种

    信念会左右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模式。因为很少

    有人会觉察到自己的模式,更不用说模式背后的信念了,所以很多人一

    直采用同一模式应对工作中的很多情况。这些模式或许在自己原生家庭

    中是有效的,但是迁移到工作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小陈和小茜的情况

    都是如此。

    除此之外,人们还会将原生家庭中形成的信念带入自己的婚姻观中,以

    此形成自己寻找伴侣的模式。下面小秦的故事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内疚者模式:找到你潜意识里的病毒

    有一次在课堂上,我注意到一位女士,她叫小秦,一直坐在最后排,非

    常沉默,既不和邻座的学员交流,也不怎么积极参加练习。通常这样的

    学员,我会在课堂上特别关注。这位女士三十多岁,穿着一件灰绿色的长裙,头发有些散乱,精神似乎

    不太好,整个人比较萎靡,仿佛已经失去了打扮自己的欲望。这和其他

    同学是很不一样的,大部分来参加课程的同学,上课前会认真整理自己

    的衣着。当一个女性失去打扮自己的兴趣时,她很可能是遇到了很多困

    难。我当时心里也暗暗期望这堂课能够帮助到她。

    当讲到婚姻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注意到小秦的表情突然显得有些紧张,开始专注地听着,显然这个话题她非常在意。

    当我邀请学员们上来做案例的时候,沉默的小秦突然站了起来,用恳切

    的眼神看着我,用一种近乎哀求的语气说非常希望我能帮她做案例。

    我邀请小秦来到教室前台坐下。小秦握着话筒,用一种有些颤抖和沙哑

    的声音向我们描述了她的遭遇。

    小秦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女性,她在事业上的成就让很多人羡慕。然而,她的婚姻却非常不幸。

    几年前,小秦不堪忍受前夫的暴力,结束了七年的婚姻。这段婚姻除了

    给她留下满身伤痕,还留下了无数噩梦。即便和前夫离婚已经好长时间

    了,她仍然会梦见被前夫家暴。

    用了一段不短的时间,小秦才慢慢从离婚的失落和对男性的恐惧中走出

    来,开始接触新的男性。那时小秦才三十岁出头,仍然年轻貌美,很快

    就有不少男性开始追求她,其中阳刚帅气的阿强很快就吸引了小秦,小

    秦很喜欢这种很有男子汉气概的人。

    然而不久,小秦发现阿强也有暴力倾向。恋人之间发生争吵是很正常的

    现象,但是每次发生争吵,阿强都会打小秦。等气消了之后,阿强又会

    去找小秦,求她原谅自己。

    每次被阿强打,小秦都下定决心要和他分手,可阿强只要来求她,她又

    会心软。于是,两人就在这种纠结的关系中相处了几年。

    她感觉非常疲倦,这两段感情仿佛已经消耗掉她所有的精力,她现在对

    婚姻、感情都很失望。讲到对婚姻失望的时候,我注意到她开始有些哽

    咽,声音变得很低沉,她的身体也变得很僵硬。她说其实她内心非常希望有一段美好的感情,可是总是遇人不淑,她不

    知道是不是自己命不好。

    我对小秦说:“听了你的讲述,我已经比较清楚你的状况了。现在我们

    来尝试做些什么,看能不能帮你消除这样的困惑。”

    小秦点点头。

    “小秦,请你现在先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生活中最让你困扰的地方,然

    后去体会一下,这种困扰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如果这种感觉让你难

    受、伤心,想哭泣也没有关系。”

    小秦闭上眼睛,沉默了许久,我看见她肩膀渐渐耸起来,眉头紧锁,咬

    着嘴唇,脸上的表情也越来越痛苦,仿佛在强忍着自己的眼泪。

    我对小秦说:“小秦,现在你心中的感觉强烈吗?”

    小秦咬着嘴唇,点点头说:“我觉得很痛苦、很焦急,想做些什么,但

    似乎又无能为力。”说完,小秦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说:“小秦,这种强烈的情绪在向你诉说着什么事情呢?我邀请你跟

    随这种情绪,看它会把你带到哪里去。”

    “不知道为什么,我眼前总是出现我爸爸的样子。”小秦说。

    “多说一点。”

    “我看见爸爸在打妈妈,妈妈在哭。我不知道能做什么,我也很害怕,我怕爸爸打我,但是我真的好想叫他不要再打妈妈了。”说完,小秦将

    脸埋进手里,哭出了声。

    我问小秦:“当你看到爸爸打妈妈,很难过、很伤心的时候,还有别的

    什么感觉吗?”

    小秦说:“我很内疚。我一点都帮不到妈妈……”

    小秦说,她的爸爸是一个非常强势的男性,妈妈很软弱。父母吵架的时

    候,爸爸常常会殴打妈妈。每当这个时候,小秦就会吓得躲起来。她说

    小的时候,她常常暗自责怪自己不能帮助妈妈,每次看见爸爸打妈妈,她都很想改变爸爸,但是因为害怕,只能躲得远远的。她非常希望自己

    能够变得强大,去改变爸爸,让爸爸变成一个不会欺负妈妈的男人。

    内疚,强烈地想帮助妈妈,去改变爸爸,可又无能为力……这就是小秦

    童年经常发生的事。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小秦的一个未被满足的期待。

    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识也许已经忘记了,可是在潜意识的深处,这个期

    待一直存在着,这就是小秦思想里的一个病毒。

    身体里的病毒会破坏我们的身体机能,而思想里的病毒会直接操控我们

    的行为,摧毁我们的人生!

    “从你父母的婚姻中,你学到了什么?特别是用今天作为成年人的你的

    智慧去看,爸爸打妈妈,妈妈有没有责任呢?”

    “我想也有吧,妈妈总是想去改变爸爸,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控

    制。以前总认为是爸爸的错,现在看起来,妈妈也有不对的地方。”

    “回想一下,你跟你前夫或你现在的男朋友相处时,有没有妈妈的影

    子?”

    小秦沉默了很久,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我一直想改变他们……但是那

    也是为他们好啊。”

    “改变别人,那是为了他好”,这就是小秦思想里的病毒,现在,这个病

    毒已经清楚地呈现在眼前了。坚持过去的想法,只能得到过去的结果,如果要让生命发生改变,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清除病毒性信念,建

    立新的强而有力的信念。因为,信念决定行动,而行动创造成果!

    于是,我盯着她的眼睛,让她没有任何可以回避的空间,问了一个足以

    让她反省好长一段时间的问题:“小秦,从你妈妈到你,都想去改变伴

    侣,你们做到了吗?”

    “没有……”

    “既然试了两代人都没有效,你还要继续试下去吗?继续发挥愚公移山

    精神,前赴后继地试下去好不好?你改变不了你老公,就把这个法宝传

    给你女儿,让她延续你们的命运好不好?”

    “不!”小秦近乎疯狂地喊出来,而这,正是我要的发自她内心的改变力量!

    “既然去改变对方没有用,那怎么办?”

    “我不知道,团长,你说我该怎么办?”

    “有一句话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再用你的智慧去看看你的父母,如果有一种可能性你爸爸不会打你妈妈,这种可能性是什么?”

    “我妈妈不去管我爸爸,不去干涉我爸爸的事情。”

    “可不可以换一种说法:你妈妈多尊重点你爸爸,而不是老想去改变你

    爸爸?”

    “是的,就是这个意思。”

    “从这里你学到了什么?”

    “尊重,而不是改变。我好像懂了,团长。”

    “我告诉你,有些事情很好玩,当你懂得去尊重,而不是去改变,改变

    就奇迹般地发生了,你相不相信?”

    小秦说:“至少值得尝试。”

    是的,至少值得尝试!当重复过去的方法没有效果时,至少值得尝试新

    的方法,不是吗?

    小秦并不知道,自己从小“想要改变爸爸”的念头一直在影响着她。小时

    候的她看见爸爸打妈妈,不仅希望自己不要变成妈妈那样懦弱的女人,还希望自己能够改变爸爸这样的男人。没能改变爸爸让她非常内疚,她“要改变爸爸这样的男人”的念头使得她一次次遇到暴力男。因为她的

    潜意识一直在“寻找”暴力男,期望自己能够改变他们。由此可见,小秦

    也并不是没有获得美好感情的运气,而是她有“要改变暴力男”的信念。

    为了她自己好,她应该做出改变。

    你的模式决定了你的人生模式就是一个人固有的行为、思维、情绪反应等的统称,当一个人按照

    某种方式应对外界的时候,外界也会给他固定的回应。渐渐地,一个人

    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这个模式将会影响一个人

    的一生。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应对各种场景的模式,有些模式有效,有些不仅无

    效,还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了一个很有名的法则,被称为“费斯汀格法

    则”。这个法则说:生活中10%的事情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组成的,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的。换言之,生

    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可以掌控

    的。

    费斯汀格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丈夫早上起床后洗漱时,随手将自己的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边,妻子怕

    被水淋湿了,就随手拿过去放在餐桌上。儿子起床后到餐桌上拿面包

    时,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

    丈夫心疼手表,就照儿子的屁股揍了一顿,然后黑着脸骂了妻子一通。

    妻子不服气,说是怕水把手表打湿。丈夫说他的手表是防水的。

    于是二人激烈地斗起嘴来。一气之下丈夫早餐也没有吃,直接开车去了

    公司,快到公司时突然发现忘了拿公文包,又立刻返回家。

    可是家中没人,妻子上班去了,儿子上学去了,丈夫的钥匙放在公文包

    里,他进不了门,只好打电话向妻子要钥匙。

    妻子匆匆忙忙地往家赶时,撞翻了路边的水果摊,摊主拉住她不让走,要她赔偿,她不得不赔了一笔钱才摆脱。

    待门打开拿到公文包到公司后,丈夫已迟到了15分钟,挨了上司一顿严

    厉批评,丈夫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

    架。

    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当月全勤奖。儿子这天参加棒球赛,原本夺冠有

    望,却因心情不好发挥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在这个事例中,手表摔坏是其中的10%,后面一系列事情就是另外的

    90%。都是由于当事人没有很好地掌控那90%,才导致了这一天成为“闹

    心的一天”。

    试想,丈夫在那10%产生后,做出另一种反应。比如,他抚慰儿

    子:“不要紧,儿子,手表摔坏了没事,我拿去修修就好了。”这样儿子

    高兴,妻子也高兴,他本身心情也好,那么随后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

    所以,当我们形成了一个信念之后,这个信念就会左右我们的行为和态

    度,渐渐形成一种模式。

    模式对人生如此重要,但很少有人能觉察出自己的模式。即便很多人都

    因为自己的模式备受生活煎熬,经历很多困苦,但他们很难发现是自己

    出了问题。

    改变并不容易,但是值得拥有

    利用情绪寻找自己的模式

    要想改变一种模式,首先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模式。我们常说:“不识庐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往往都意识不到自己的模式,因为

    他们用这种方式行动了很久,早已习惯,也根本看不出来这是一种模

    式。

    那怎样才能觉察到自己的模式呢?利用情绪去寻找自己的模式。

    人的情绪与思想有关。在任何情况下,人们的情绪都是随着思想感知的

    改变而改变的,这就意味着,通过情绪,我们可以找到它背后的信念。

    所以,当你活得不开心时,不妨问问自己:“是我的什么想法导致了不

    开心的感觉?”这时潜意识浮出来的想法,也许就是你要找的“信念”。

    所以觉察的第一步,是找到生活中让你痛苦的那个点,然后顺着这个

    点,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总是在相似的命运中打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遇

    到“讨厌”的人;每一段感情都是差不多的开头和结尾;辛苦工作很多

    年,财富却还是没怎么增加……

    如果你找到了生活中让你痛苦的地方,接下来就来看看如何改变你的模

    式。有很多人可能也知道自己的说话方式、行为方式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

    烦,但是他们很难改变。有人会说:“我就是这样的人啊!我有什么办

    法!”

    真的没有办法吗?

    一个人的模式之所以很难改变,是因为这种模式下有一个“坚固”的信

    念,如果你的信念不改变,模式永远不会改变。

    张杰对我说,只要一谈钱,他就觉得非常不舒服、很紧张,好像他做了

    错事一样。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勤奋聪明如张杰,本应该挣不

    少钱,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是因为他内心深处一直有个声音在提醒

    他“钱是不好的东西”,所以面对钱以及与钱有关的事情,他的潜意识会

    让他选择逃避。他小的时候那段关于钱的痛苦经历给他带来的痛苦情绪

    与当时产生的想法“钱把我害惨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自我保护系

    统,为了避免自己再遭受那样的痛苦,他的潜意识当然会让他远离金

    钱。

    小陈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怀,让父母的注意力从哥哥那里转移到自己身

    上,隔一段时间就会生病,严重影响了工作。而小茜则因为恐惧父亲,面对父亲就觉得自己没价值,以至于在工作中面对强势的人就会恐惧,影响了自己事业的发展。

    小秦就更加可悲了,她以为是自己运气不好,遇到暴力男,却并没发现

    其实是自己在寻找暴力男,即便她生命中有很多温柔的男性出现,她也

    不会注意到他们。

    模式对一个人影响很大,有人常常抱怨自己运气不好,很可能是因为自

    己的模式有问题,才总会遇到各类不顺的事情。

    找到模式背后的信念只是改变模式的第一步,之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

    改变这个信念。改变信念的方法很多。由于信念往往来源于我们的原生

    家庭,所以我们必须先了解这个人的原生家庭是怎样的,了解这个信念

    最初是怎样产生的。

    改变信念需要借助情绪,每一个信念都是坚固的,用讲道理的方式几乎

    没办法让一个人改变信念,只有情绪的参与和认知疗法共同进行才可以

    改变一个人根深蒂固的信念。探索自我模式的方法

    我们的思维中有很多错误的信念,它们剥夺了我们获得成功、获得幸福

    生活的权利,这些信念被称为“病毒”。这些信念会在几十年的人生中渐

    渐形成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若不能打破,一个人就会在一种命运中反复

    轮回。所以,建立新的信念、改变固有模式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模式的改变并不容易。因为仅仅觉察到模式背后

    的信念都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何况建立新的信念。将一种新的模式运用

    到生活中,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课堂上的练习和体

    验就显得非常重要。一种理论,即便大家觉得很有道理,也很难将它运

    用于实践,因为你没有将它固化在你的信念系统中。

    我常常用砖来比喻信念,一个个的信念垒成一面墙,但砖是被水泥固定

    住的,没有水泥,砖无法牢固。固定信念的水泥是什么呢?就是情绪。

    我常常鼓励大家走入课堂,课程中的体验部分就是为了让当事人认识到

    自己的信念问题,引发当事人的情绪,让他们看到自己曾经因为这个错

    误的、过时的信念受了多少苦。当他们有了情绪之后,才有可能放弃那

    个旧的信念,建立新的信念,并且让这个新的信念固化到他们的思维

    中。

    各位朋友,从前面四个故事以及关于模式的阐述中,你觉察到了什么

    呢?我邀请你暂时停下来,试试用下面的方法去探索自己的模式。

    (1)把注意力集中到生活或工作中最让你困扰的地方。

    (2)去感受这种困扰给你带来的不愉快。

    (3)跟随这种强烈的感觉,让它把你带到某一个过去的创伤事件中。

    (4)重温创伤给你带来的痛苦感觉。

    (5)觉察伤痛时你产生了什么负面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是“思想病

    毒”。

    (6)打破状态,站起来或变换一个位置,用一个成人的智慧去给当年

    的自己提一个建议,感谢当年的“思想病毒”对自己的保护,放下它,并

    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强而有力的信念。(7)带着新的信念去模拟未来。

    我们不满意的现状,大部分都源于我们固有的行为模式,而这个模式之

    下必然有一个信念,如果我们要改变生活的现状,就需要改变我们的行

    为模式,改变这个陈旧的信念。很多时候你会有这样的体会,明明觉得

    别人说的话很有道理,可就是做不到。因为你的理智明白这个道理是对

    的,但是你没有从感情上接纳它。所以,明白道理并不能改变生活,还

    需要方法。

    NLP说,相信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如果你不能抛掉那个阻碍你成功、幸福的信念,你将会永远生活在自己的模式中,失去改变命运的可能

    性。

    团长说心理

    找到模式背后的信念只是改变模式的第一步,之后,我们需要做的

    就是改变这个信念。改变信念的方法很多。由于信念往往来源于我

    们的原生家庭,所以我们必须先了解这个人的原生家庭是怎样的,了解这个信念最初是怎样产生的。.

    改变信念需要借助情绪,每一个信念都是坚固的,用讲道理的方式

    几乎没办法让一个人改变信念,只有情绪的参与和认知疗法共同进

    行才可以改变一个人根深蒂固的信念。

    扫描二维码,与团长一起共同成长!

    扫码回复“恋爱课”,免费领取价值百元的独家婚恋课程。第三章

    重塑信念

    信念决定结果

    每一个人对待一件事情,都有一套固定的“应对模式”,只要他这个模式

    不改变,每一件事情都会被他自己导向同一个结果。也就是这样,模式

    恰当的人,总是顺利、幸运地走向成功,而模式不恰当的人,处处受到

    阻碍,一次又一次失败。而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一种模式,是由于他思

    想中有一个信念,这个信念决定了他的行动方向,同时也间接决定了他

    活着的状态。

    我们的思想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信念,它们在不同情境下决定着我们的行

    为和反应。这些信念中,有一些并不适合当下的情境,但是人们仍然会

    运用它们,这时这些信念就会变成一种阻碍,阻碍一个人适应新的环

    境,当然也就会阻碍一个人形成恰当的模式,这个人也就很难走向成

    功。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会使人形成一个“不成功”或者“不幸福”的

    模式呢?这种信念,我们称为“限制性信念”。了解这个概念之前,先请

    各位读者阅读下面三个故事,通过这三个故事,你能对限制性信念有一

    个感性的认识。每日海量纯净版书籍,大师课精彩分享微.信:dedao555

    从行政人员到资深经理

    小美毕业后就来到了我的公司,那时她住在市区的一栋公寓楼里。公寓

    楼下是美食街,每天会吵到凌晨两三点,小美入住半年,没有一个晚上

    睡得好。好在这里交通还算便利,租金也还便宜,小美也就打算将就下

    去。倒霉的是,房东突然打电话说要涨房租,否则退钱退租。小美和他

    理论半天,气得牙痒痒,还是没谈妥。想到搬一次家也要不少开销,再

    找一套便宜且交通便利的房子实在太难,小美查了一下自己的银行卡,根本没资本高傲地说搬就搬,于是只好忍气吞声地答应了房东的需求。

    休息不好,事务又很繁杂,小美在行政工作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失误,主

    管批评了她好几次。看着她那无助的样子,我决定帮她突破自己的限制

    性信念。我做了一个实验,看看一个坚持说自己不会做销售的孩子是不是可以成为销售高手。

    “小美,怎么最近好像不开心?”我正好在展台边和一位学员谈完事情,转身就看见闷闷不乐的小美。

    “没什么大事,团长,就是房东最近突然涨房租,心里觉得挺烦的。”小

    美撇撇嘴,然后看了我一眼,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对她说:“小美,你来智慧行有两年了吧?”

    “嗯,有了。”

    “有没有想过转销售?销售的收入比行政高多了。”

    “啊?团长,我做不了销售。”小美连连摆手。

    “为什么呢?”

    “我、我不会说话,我不知道怎么把东西卖给别人。”小美不好意思地

    说。

    “你没试过,怎么知道不会呢?”

    “我真的不行,团长。我是从农村来的,看到陌生人话都不敢说,我怎

    么会卖东西呢?课程我就更不会卖了。”

    “那你想不想像公司销售同事那样有高收入呢?他们一个月的收入是你

    半年的工资啊!”

    “当然想啦,只是我不像他们那样能说会道,我做不了销售的。”

    “小美,你能不能做销售我真不知道,但有一句话你能说吧?这句话就

    是‘买本书吧’,就四个字。反正你坐在这里闲着没事,如果有客户靠近

    展台这里,你就跟他们说‘买本书吧’,可以吗?”

    “就这样啊?不用介绍书的内容?不用讨价还价?”

    “对,什么都不需要,你只需要说一句‘买本书吧’,就这么简单,能做到

    吗?”“就这么简单吗?怎么可能呢?”小美一脸怀疑地看着我。

    “你试试,就当我给你的工作任务,而且,有可能从今以后你就不用再

    为房租心烦了。”

    “哦,哦,好吧,那我试试。”

    我站在讲台上,休息时间特别留意小美。我看着有些学员走到了展台

    上,小美有些害羞地和学员们说着什么,渐渐她的笑容自然起来了。不

    久,越来越多的学员向展台靠拢,小美开始和大家说笑起来。

    课后,我走到小美身边问道:“小美,书卖出去了吗?”

    “卖出去了!团长,我卖出去了!还卖了好几本。”小美激动地说。

    “你看,你怎么能说你不会销售呢?这不是在做销售了吗?”

    “团长,这也叫销售啊?我真没想到那么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把书卖出

    去。”

    “对啊,销售其实没你想的那么难。现在有信心试试吗?你难道不羡慕

    销售人员的工资吗?”

    “怎么不羡慕啊!销售的工资可比我现在高好几倍呢!如果我有那样的

    收入,我就不会再住在现在那个地方了,也不用……”小美不好意思地

    挠挠头,接着说,“不用担心房东随便涨房租了。”

    “好,如果你真的想改变目前的生活,那你就从这句话开始。过一段时

    间我再告诉你更多的销售技能。”

    小美现在还在我的公司工作,但是她早已不是一个行政人员了。从那次

    卖书受到了鼓励之后,小美开始成为我们公司最受欢迎的跟课行政人

    员,因为她不再像以往一样,只会做那些简单的事务工作,而是在闲下

    来的时候,会主动跟学员交流,甚至帮助销售同事销售课程。再后来,她主动提出转到了销售岗位。从一名普通销售人员开始,渐渐做到了现

    在的销售经理,她的收入翻了好几倍。当然,她早就搬到了一个环境舒

    适的住宅区里。更值得欣赏的是,她用自己挣的钱在老家帮她的父母买

    了一套房子。小美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孩子,她说能为父母买房是她的骄

    傲。当然,看到她的突破,也是我的骄傲!从这个故事中,你会看到小美曾经的限制性信念就是一种无助感,当一

    个人觉得“别人能做到但是自己做不到”的时候,就是一种“无助”的限制

    性信念在作怪。好在她在我的引导下,尝试从一句简单的“买本书吧”开

    始,认识到了“改变”的好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慢慢向

    更难、更高层次的事情挑战,最终取得了成绩。

    从小司机变成大老板

    南方的夏季总是酷热难耐。

    树上的蝉叫得声嘶力竭,声音中的水分仿佛完全蒸发掉了,听上去非常

    凄厉。

    徐斌被一阵阵刺耳的蝉鸣声吵醒,一想到又要在蒸笼一样的驾驶室里度

    过一整天,心里异常烦躁。

    徐斌是番禺一家电缆公司的货车司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厂里的货物

    一车车地运输到指定的地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没有节假日。工

    作乏味单调,也很辛苦,但是除了开车这一门技能,徐斌什么也不会。

    自己还能做什么呢?徐斌常常在心里反问自己。

    以前开车倒没有这种烦躁的感觉,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整个广东

    省的道路都好像约好了似的,一条条都堵了起来,几乎就没有一天顺畅

    过。特别是一到夏天,柏油路上的热气一阵阵向上涌动,车子就像被放

    在了一个巨大的蒸笼里,真不知什么时候会融化掉。每天在那些被塞得

    死死的马路上爬行,听着那该死的喇叭声,哪有不烦躁的道理?

    虽然有很多不情愿,但这天早上徐斌还是早早地到了公司。父母从小就

    教育徐斌,要做一个勤奋的人,他确实也是一个勤奋的人,每天都兢兢

    业业地把事情做好,正因如此,他也深得同事和领导的喜欢。

    当他正在认真地做全车检查的时候,电话响了。

    徐斌一看,是车队队长打来的,他说:“队长,您找我?”

    “小徐啊,王总今天要去广州上课,他的专车司机张师傅家里有事请假

    了,你今天替张师傅帮王总开车,现在马上来我这里拿钥匙,王总马上就要出发了。”

    “那公司的货……”

    “我已经安排别的人送了,把你的车钥匙交给我。”

    “好嘞。”

    突然摊上这样一份美差,徐斌心里美坏了。

    王总的专车是奔驰S600,徐斌已经艳羡很久了,没想到居然有机会亲自

    开上这辆车。而且送老板上课可比开货车送货轻松多了,老板上课的时

    候自己还能休息。想到这里,徐斌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

    开大奔跟开货车的感觉真的不一样,凉爽的空调、舒适的座椅,加上优

    美的音乐。虽然王总坐在身边让他有点紧张,但徐斌还是很享受这种感

    觉。虽然路上依然堵车,却感觉不到原来堵车给他带来的那种烦躁了。

    将王总送到教室以后,徐斌把车开到了停车场,一看时间,还不到9

    点,王总要12点才下课。徐斌想,还有三个小时,外面的气温高达

    39℃,就算是在树荫下,也是酷热难耐,不如在这辆豪车里好好睡一

    觉。

    王总是一位对员工很不错的老板,中午下课后,吃饭时还叫上徐斌。席

    间,王总问徐斌:“小徐,你上午在做什么呢?”

    “王总,我在车里睡觉呢。”徐斌开心地说。

    “在车里睡觉?那么热的天,怎么睡得着呢?”

    “开着空调就睡着啦,睡得可好了。”

    王总一想,天哪,在我的大奔里开着空调睡了三小时,这可得耗多少

    油?

    王总是一位精明的商人,下午的讲座门票才一百五十元,与其让他在车

    里睡,倒不如让他到教室里睡。他想了想对徐斌说:“小徐,要不下午

    你和我一起去听课吧,别把时间浪费在睡觉上了。”“什么课啊?我哪听得懂!”徐斌有点为难地挠挠头。

    “听不懂你就在教室里睡吧,教室里的空调很凉快。”

    就这样,徐斌就跟着王总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本来是王总的一个为了省

    钱的决定,却不经意间改写了徐斌的下半生!

    这一堂课,讲的就是“限制性信念”。

    徐斌走进教室本来是想找个凉快的地方睡觉的,可是,一走进教室,他

    就再也睡不着了。

    下午三个小时的课程讲了什么,徐斌大概没听懂多少。由于家里穷,穷

    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初中毕业就出来工作了,学习从来就不是他的强

    项。但是,老师的一句话一直萦绕在他的耳畔:“世界无限,除非你设

    地自限!”

    对啊,世界无限,难道我这一辈子只能做一个司机?这一堂课,改变了

    徐斌的整个人生轨迹。多年后徐斌告诉我,这堂课的内容让他极其震

    撼,尤其是那句话——世界无限,除非你设地自限。他把这句话当成了

    自己的座右铭,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被自己的思维限制住。

    在送王总回家的路上,徐斌就开始反复问自己——我,真的只能当一辈

    子司机吗?

    他不想再每天焦躁不安地坐在货车里,对着前方的车不停按喇叭,他不

    想未来的日子就在一趟趟送货的过程中度过。

    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不是吗?

    是他困住了自己,他一定还能有其他选择,不是吗?

    那一路,徐斌一直在琢磨那句话,思考了很久,他终于鼓起勇气对王总

    说:“王总,我不想再当司机了,我想转岗做业务员,您看行吗?”

    王总一听,有点吃惊。

    徐斌又说:“王总,您不是让我听课吗,我觉得老师讲得很有道理,‘世

    界无限,除非你设地自限’,我想挑战新的工作,不想一辈子都做司机。”

    王总自己非常好学,当然也欣赏那些好学且不断追求进步的员工,他本

    来安排徐斌进教室只是为了让他在大热天里有个睡觉的地方,根本就没

    指望他能学到什么,没想到他居然还真的开窍了。见到徐斌有这样的决

    心,王总决定给他一个机会。他说:“那我给你三个月的时间尝试业务

    员的工作,如果你做不好,就还是做回货车司机,怎么样?”

    “谢谢王总!我会努力的!”

    三个月之后,徐斌顺利转正;三年之后,徐斌成了公司销售业绩最好的

    员工。

    不愿意当小司机的徐斌,自然也不会甘愿当一个业务员,哪怕是业绩最

    好的业务员。在我认识他的这几年,徐斌一直在努力破除自己的一个

    个“不可能”。通过不断努力,再加上自己通过NLP课程的学习,今天的

    徐斌有了自己的公司。

    我时常会在课堂上给学员讲徐斌的故事。因为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

    到,而是我们认为自己做不到,将自己限制在了一个狭小的底层的世界

    中,碌碌无为。我们从徐斌身上充分看到了“世界无限,除非你设地自

    限”这句话的威力,不断突破自己的限制,才能从小司机变成大老板,才能变成幸运儿。

    白富美的苦恼

    “袁小姐,和朋友过来的啊?好几天没见到你了,还以为你不过来

    了。”一个帅气的服务生接过袁莉的手包,又把她和朋友小允引进酒

    吧。

    “你经常来这里吗?”小允很少来这种地方,今天是被这位老同学硬拽进

    来的。

    “是啊,这里环境好。我不开心的时候就喜欢来这里喝点酒。”

    “你和服务生挺熟的,看来你经常不开心啊。”小允开始打趣袁莉。

    袁莉和小允是多年的好友,中学同班同学,大学也是校友。只是大二的时候袁莉去了国外读书,毕业后由母亲安排进了中国银行总行工作。小

    允毕业后进了一家民营企业。在小允的眼中,袁莉就是那种让她高不可

    攀的“白富美”,她们在学校时虽然是好朋友,但自从袁莉出国后,她们

    就这样慢慢地走向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她们很少联络,不过,最近袁莉

    好像特别闲,所以经常会约小允吃饭。今天也不知是什么日子,袁莉硬

    要约她出来喝一杯。

    服务生把酒准备好了,袁莉自己先倒了半杯,一饮而尽。

    小允连忙制止她:“喝那么多干吗?”

    “心烦。”

    “不会吧,前几天看你朋友圈还在晒和帅哥一起旅行的照片呢。我还想

    问你是不是交男朋友了。”

    “没有,那些男人都没有一个是真心喜欢我的。”

    袁莉说出这句话,让小允吃惊不已。

    袁莉是个货真价实的“白富美”。袁莉的父亲很早过世,但她母亲是一位

    成功的商人。袁莉从小生活优渥,衣服、包包、化妆品全是奢侈品牌。

    刚工作,母亲就给她买了一辆豪车,还在市区为她购买了一套高档小公

    寓,袁莉每月工资不算高,但是消费一点也不低,过着让人羡慕的生

    活。更让人羡慕的是,袁莉容貌出众,大学开始就有很多男孩子追求

    她。

    小允不明白,这样一个完美的女孩,还有什么烦心事。

    “上次你说你妈介绍了一个男孩子给你,是个高富帅,在投行工作,也

    是海归,我看照片长得也一表人才。怎么,没看上?”

    “接触了一段时间,感觉他只是看重我家的钱,和我没什么关系。”袁莉

    又仰头喝掉半杯酒。

    “不会吧,你是不是太敏感了?感觉你毕业后一直在相亲,怎么就没遇

    到合适的人?”

    “所以我才烦嘛。我妈现在很焦虑我没有男朋友,她说我既不聪明也不能干,现在年轻,还长得不错,但是青春很快就没有了,要赶快找到一

    个靠谱的男人,组建一个家庭,她才放心。毕业后我接触过几个男生,都太优秀了,我总觉得他们和我接触并不是因为我本人,而是看中了我

    的家世。说实话吧,我觉得如果我只是个普通人家的女孩,他们根本看

    不上我。”

    听袁莉这么说,小允也吃惊不小。

    袁莉说,母亲是个非常聪明能干的人,周围的朋友、同事也都不是一般

    人。袁莉是她唯一的女儿,她从小就把袁莉看成自己的一张“面子”,如

    果袁莉不够“优秀”,母亲就觉得自己很丢脸。

    袁莉从小就被母亲逼着参加各种兴趣班,钢琴、绘画、书法、声乐、舞

    蹈,反正能参加的,无论多贵,都让袁莉参加。但是袁莉似乎并没表现

    出艺术方面的天分——每一种才艺都浅尝辄止,家里钢琴、小提琴、电

    子琴、竖笛、古筝、笔墨纸砚最后都成了摆设。

    袁莉从小成绩也并不出色,为此还参加了很多补习班。袁莉整个初中忙

    得不得了,晚上要去上兴趣班,周末要去补习班。即便这样,中考时,袁莉仍然没有考上重点高中。这件事情让袁莉母亲觉得非常丢脸,时常

    抱怨她说:“你怎么这么笨,我花了那么多钱,你的成绩还是这样差。”

    读大学的时候,袁莉英语并不好,她自己不太想出国读书,但是母亲觉

    得国外的教育好,执意让袁莉出国读书。袁莉大学还没毕业,母亲已经

    为她在国内找到了一个金饭碗。

    “你看,如果没有我妈,我就和普通的女孩子一样,读一个三本大学,毕业的时候参加应届生招聘会,可能辗转很多会场,最后只能进一家小

    公司做行政。我又不聪明,又没什么特殊能力,唯一的兴趣就是买东

    西。”

    袁莉靠近小允,悄悄对她说:“告诉你个秘密,其实每次接触那些优秀

    的男孩子,我都会觉得很自卑。”

    袁莉说,那些男孩都是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名牌大学读书,靠着自己的实

    力进入那些好公司工作,“不像我,什么都是我妈安排的”。

    “在外人看来,我好像端着金饭碗,在很好的国企工作,但其实我就是一个小行政,每天做的都是些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事情。我现在的工作,一个中专生都能做,真不知道我为什么还要出国读书。唉,我现在的一

    切都是我妈给的,也都是她安排的,离开了她,我什么也不是。”

    听袁莉这么说,小允无话可说了。

    她原来一直羡慕袁莉有一位好妈妈,让她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回顾

    自己的奋斗历程,确实充满了辛酸。因为家里穷,她从大学开始,就靠

    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挣来的钱辛苦地维持生活。她一直以为,只有穷孩子

    出身的人才有烦恼。今天才知道,原来“白富美”也有苦恼。而袁莉这种

    苦好像和她当年所受的苦完全不一样,她当年虽然辛苦,但是未来有希

    望,生活一直很充实。而今天,看到光鲜亮丽的袁莉穿戴着奢侈的服

    饰,却被生活禁锢,她那张美丽的脸庞因为忧愁也失去了魅力。小允突

    然明白,她一掷千金买来那么多奢侈品堆砌在自己身上,不过是为了掩

    盖自己那颗脆弱的心。

    反观自己,虽然没有一位有钱的妈妈,但从小到大她都是妈妈的骄傲,从农村走向城市,虽然吃了不少苦,但她终于走出来了。现在的单位虽

    然没有袁莉的单位高大上,她只是一个普通的部门经理,暂时还买不起

    袁莉那样档次的名牌衣服,但她清楚地知道,她有一颗富足的心灵,她

    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她都会想起妈妈经常对

    她说的那句话:“孩子,我知道你行的,你一直都是妈妈的骄傲!.”

    小允再次为自己斟了半杯酒,这次她没有与袁莉碰杯,而是自己端起来

    一饮而尽。这一杯,她是为自己而饮的,庆幸自己有一位好妈妈!

    在我看来,袁莉是一个优秀的女孩,她做不好现在的工作,并不是她的

    能力不够,而是没有勇气走出她自己的舒适空间。那究竟是谁把她困住

    了呢?就是在她母亲为她准备丰富的物质生活的时候,忘记了一个人的

    成长还需要精神上的营养,她在母亲一次次的否定中形成了一个根深蒂

    固的信念——我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那些从小被父母拿来和别人比较,总是得不到父母的肯定,或者是家庭

    条件好的孩子,都会被种下“无价值”这样一种病毒性信念,他们自身的

    价值需要外在的事或物来衡量。你会看到社会上有很多像袁莉这样的

    人,他们热衷消费奢侈品,名车、名表、豪宅都不能满足他们那颗匮乏

    的心。这就是某些“高富帅”“白富美”也有自己的痛苦的原因。你的世界取决于你的信念

    什么样的信念叫作“限制性信念”

    前面三个故事中,前两个主人公与我有缘,他们的生命轨迹都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改变;后一个是我学员的朋友,暂时还没有机会为她做些什

    么,不过我相信如果她有机会走进我的课堂,她的生命会发生改变。我

    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心,并不是我有什么超凡的能力,只不过是我掌握了

    一门心理学的学问,叫作“NLP”。用NLP的方法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限制

    性信念,当一个人的信念改变了,他的行动就会跟着改变,而结果是由

    行动所决定的,行动改变后,人生当然会改变。

    生命的改变有时真的很简单,只是一念之转,可惜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相

    信。

    什么是限制性信念?让我们先从信念谈起。

    信念,从字面解释就是相信一种观念、概念。信念的产生最初是一个念

    头的形成,此时你对这个念头并不会深信不疑,还需要经过一些体验之

    后才会形成一个信念。信念是一种指导原则和信仰,让人们明了人生的

    意义和方向;信念是人人可以支取且取之不尽的;信念像一张滤网,安

    置在人们的思想中,过滤人们所看到的世界。

    人们看到的世界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世界,而是通过他自己的信念系

    统“再创造”的世界。信念也像脑子的指挥中枢,指挥着人们的大脑,按

    照自己所相信的观念,去看待事情的变化。信念也决定着人们潜能的发

    挥程度,当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做某种事情的时候,他的潜能开关就打

    开了——他真有可能做到。因为信念可以激发潜能,潜能的大小决定着

    行动的力量,而行动的力量最终产生成效。

    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ABC理论认为,不同的人对于不同事件会有不同

    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并非事件本身引起了这种反应,而是人对这个

    事件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不同的反应。看法,在这个理论中被称为“信

    念”。

    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

    产生的信念(Belief),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

    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Consequence)。很多人认为,是事件引发了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但是ABC理论认为,事件只是激发

    了我们的信念系统,让它发挥作用,由于人对不同事件的看法不同,才

    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这个理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面对同样一

    件事情,有些人表现出一种行为,而另一些人表现出另一种行为。其

    实,真正起作用的就是B,我们的信念。

    信念不断地把信息传给大脑和神经系统,造成期望的结果。如果一个人

    相信他会成功,信念就会鼓舞他成功;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会失败,这

    样的信念也就阻碍他,最终使他失败。这就是所谓的信念系统。

    如果一个人能拥有积极信念,其所衍生的信心极有可能使他完成各种各

    样的事情,包括那些别人认为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当一个人内心真的

    相信某件事情的时候,信念便会传送一个指令给神经系统,这个人便会

    不由自主地进入信以为真的状态。所以,若能好好控制信念,它就能发

    挥极大的力量,开创美好的未来;相反地,它也会阻碍一个人前进的步

    伐,甚至给这个人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信念是思想里最关键的元素,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方向,同时也间接

    决定了这个人活着的状态。因为信念决定了人的行动,而不同的行动会

    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我们今天的生活状态就是过去行动结果的呈现。

    由于信念产生于一个念头,又经由经验之后才能牢固地存在于一个人的

    思想中,所以经验是信念产生的重要条件。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经历所

    有的事情,所以一个人的信念系统中有很多信念其实是由某一特定经验

    产生的,这个信念也许适用于曾经某个情境,但在另一个情境中就不适

    用了。可是如果这个人的信念还没随之改变,就会给他的生活带来很多

    困扰。这样的信念,我们称为“限制性信念”。

    三种典型的“病毒性信念”

    为什么有人一直活得苦不堪言,而有人活得如鱼得水?是能力,还是机

    遇,还是天生基因欠缺,还是我们常说的“命运”?

    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被一些信念束缚,这些信念在我们探索一个

    新领域或者想对生活做出一些改变的时候会出现,有时它们会唤醒我们

    恐惧的感觉,让我们不能前进或者改变。

    限制性信念大多形成于我们小的时候,并且往往是由我们最亲密的人——我们的父母安置在我们身上的。

    一个小孩,他出生的时候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也期望探索和创造。

    但是父母出于保护的心理,希望孩子少遇到一些危险,往往会想办法阻

    止孩子的“出格”行为,在阻止的过程中,就给孩子种下了一个限制性信

    念,这种信念扼杀了孩子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前述三个故事,小美大脑中的“我不会做销售”,徐斌脑中的“我文化

    低,除了司机我什么都不会”,袁莉脑中的“我不值得拥有”,这些想法

    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却足以摧毁他们的一生!在NLP领域,我们通常

    把这样的信念称作“思想病毒”。在前面的三个故事以及我们的生活中,就体现了三种典型的病毒性信念,它们分别是“无助”“无望”和“无价

    值”。

    限制性信念之一:无助

    第一个最具破坏力的限制性信念,我们称为“无助”。

    所谓“无助”,就是别人做得到,而我却做不到。

    具有无助这种限制性信念的人,经常会产生莫名的无力感,对很多事情

    都没有兴趣,没有目标,不清楚自己要什么,想得多,而行动得少。他

    们喜欢把原因归于外在的环境、其他人事物上面,常常会有一种受害者

    心理。当一个人有能力,却不被许可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一些事情的时

    候,就会产生无助感。

    人生总是很难一帆风顺,面对困难的时候,有人会去尝试解决,哪怕结

    果是失败的也没有关系,但是有一些人连办法都不想就退缩了。在他们

    的信念中,不是觉得自己不可能成功,也不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而是

    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人,哪怕是一些极为简单的事情,他们都不去

    尝试,就断定自己做不到。就像曾经的小美,觉得别人可以做销售,但

    是她自己不行。

    这些拥有“无助”病毒的人,通常是因为他们小的时候,父母过于包办他

    们应做的大多数事情;或者强行要求他们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事,剥夺了他们锻炼的机会,不允许他们挑战自己的权威;或者父母处处拿

    他们的弱项与别的孩子的强项做比较,让他们总感觉自己不如人。久而

    久之,他们就会觉得,我自己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但是我爸妈可以,或者别人可以。于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不会再尝试自己

    解决。

    这些父母就像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说的那样——“他们剪断了孩子的翅

    膀,却抱怨孩子不会飞”。

    限制性信念之二:无望

    对我们最具杀伤力的限制性信念就是“无望”。无望就是绝望,不对任何

    可能性的情况再抱有希望。有这种信念的人,他们的脑子就只会做出一

    个判断——任何尝试都是没有可能的。于是面对任何的可能性,他们也

    就不会再去做任何努力,哪怕是最简单的事情。

    对一件事情无望的人,他们觉得自己做不到,别人也做不到,没有人可

    以做到。无望的人根本不会寻求帮助,既然没人做得到,为什么还要寻

    求帮助呢?

    一个人为什么会有这样“无望”的限制性信念呢?

    据说阿姆斯特朗小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后院蹦蹦跳跳,他的妈妈

    问:“你在干什么?”

    他说:“我要跳到月球上去!”

    妈妈没有泼冷水,骂他“神经病”或“异想天开”之类的话,而是说:“好

    啊,不要忘记回来吃饭哦!”

    结果,他成了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还是别

    人杜撰的,但这个故事用来说明限制性信念最好不过了。假如阿姆斯特

    朗的妈妈当时直接跟他说:“这不可能!”一个天才小孩子伟大的梦想就

    会被扼杀。当太多太多的“不可能”一次次灌输进孩子的大脑时,这种观

    念就像诅咒一样困住他的一生,这就是“无望”思想病毒的形成。

    我女儿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梦想——成为大明星。我并没有打击她

    说“不可能”,我只是告诉她:“成为明星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明星都

    是多才多艺的啊,你不光要会唱歌、会跳舞,还要会弹钢琴,而且成绩

    还要好。”我的女儿会不会成为明星我不知道,但我充分利用她的梦想

    来激励她,想让她拥有一个充满希望、快乐幸福的人生。我的孩子是幸福的,因为我明白了这一点。但大多数家长并不明白,他

    们往往会用现在的资源来判断未来,将自己以及孩子锁死在现在的时间

    框架中,现在资源不足,无法实现的事情,他们就会轻易地下结

    论:“这不可能!”

    每一个孩子都是梦想家,孩子小的时候总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如果

    一个孩子告诉父母自己对未来的期望,父母总是打击他,告诉他不可

    能,渐渐地,这个孩子就会向“现实”低头。既然根本没有可能,谁还会

    去思考如何实现呢?

    所以,不管情况有多糟糕,不管现实有多困难,都要告诉自己的孩子,这只是暂时的。暂时做不到的事情,不等于未来不可能做到。科技每天

    都在发展,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现在不是实现了吗?

    人类没有翅膀,不可能飞,可是人类发明了飞机;人类不可能克服地心

    引力跳上月球,可是人类可以发明宇宙飞船;人类没有顺风耳,可是人

    类发明了电话,可以和万里之外的人聊天;人类没有千里眼,可是人类

    发明了视频通话,可以及时看到地球另一边的人的一举一动……

    也许今天人类还有很多不可能,但谁知道明天会不会变成可能呢?只有

    充满希望,人类才能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处在时刻变化之中,一

    切“不可能”都是妄断,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想象,才能打破成长的

    天花板。

    限制性信念之三:无价值

    无价值的例子,从前面第三个故事中你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袁莉过着优

    渥的生活,但她依然很痛苦,因为她知道,这一切并不是她创造的,而

    且从小在与母亲的相处中,她的母亲反复地向她灌输了一种思想:她并

    不值得拥有这一切,因为她不配!

    当然了,在无价值的人中,像袁莉这样的还算是非常幸运的,因为至少

    她可以享受母亲为她创造的丰富的物质生活。而大多数无价值的人,他

    们生活在贫困和内心痛苦的双重枷锁中,无法自拔。

    我曾邀请过一位朋友来家里做客。广东人有个习惯,来客人都要泡茶

    喝。我拿出自己觉得很好的茶给朋友喝,朋友喝了一口,无心评论了一

    句:这个茶叶不好。这句随口而出的话,像一记耳光打在了我脸上。这位朋友回去后不久,给我寄了一包茶叶过来,说:“你试试我这个

    茶,比你那个好。”我看着那包茶叶,觉得自己受到了奇耻大辱,立即

    给朋友回了封信,言辞激烈,一再强调自己就是喜欢自己的茶叶,喝不

    惯别的茶,然后将朋友送的茶叶硬是寄了回去。

    走进心理学的世界之后,我才明白,因为那时我的自我价值太低,别人

    的好意会被我看成“侮辱”。为了维护那点自尊,我不得不用尽一切办法

    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却不曾觉察,我同时也把朋友的好意推出了我的世

    界。

    其实,被我推出世界的,又何止一位朋友的友情!

    一个内心贫乏的人,为了保护那颗脆弱的心,通常都会在外面筑起一堵

    又高又厚的围墙,把自己困在一个小小的世界里,独自挣扎求存。这堵

    墙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把一切美好挡于墙外。

    学习心理学,其实就是一条自我疗愈的道路。一路走来,内心越来越丰

    富,你会神奇地发现,你的外在生活,包括你的有形财富,也会自然而

    然地改变。两千多年前,古埃及的智者就在翡翠石板上刻下了“上行,下效,存乎中,形于外”这句非常智慧的话。如果我们内心贫乏,生活

    就会显现出来,因为“存乎中”,自然会“形于外”。我们要想让自己的下

    一代富足,自己首先要富足,因为“上行”就会“下效”。

    觉得自己无价值、无资格的人较容易逃避成功,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敢去追求,害怕自己配不上这些东西。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

    中发生的,意识很难觉察得到。

    我记得曾经看过一则新闻,一个母亲经常打骂自己的女儿。因为她的丈

    夫希望她能生一个儿子,但是她却生了一个女儿。她每次在丈夫那里受

    了气,就会把气撒在孩子身上,一边打孩子一边说:“我这辈子被你害

    惨了!你生出来我就该把你弄死!”

    试想一下,这个女孩长大以后将会变成一个怎样的人?她最亲近的母亲

    都觉得她是毫无价值、只会给别人增加负担的人,她以后的生活还会好

    吗?

    有些父母会将自己对生活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甚至会期待孩子

    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如果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父母就会责怪孩子“没用”。渐渐地,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就是“没用”,也形成了“无

    价值”的信念。一旦孩子形成“我没有价值”这个信念,会比“我不会成

    功”这个信念影响更大。

    这种信念会影响一个人成年后与其他人的关系,他可能会害怕与别人建

    立任何情谊,因为他觉得自己会成为别人的负担。他也很难与别人合

    作,因为一旦合作不成功,他就会自责,是因为自己“无能”造成的。

    “我没有价值”这个信念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亲密关系”。如果找到一个

    伴侣,开始一段感情,他会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对方,期望对方对自己

    的人生负责。但是又有哪个伴侣能够负担这么重的责任呢?即便那个人

    真的很爱他,也会被他强烈的依赖和无休止的索取折磨得精疲力竭。所

    以,即便真的能和别人建立一段亲密关系,这种关系也不会长久,对方

    会因为不堪忍受巨大压力而离开。当伴侣离开之后,他又会再次强化自

    己“没有价值”这个信念,很可能会想——看,我果然没什么价值,谁都

    不想和我在一起。

    每个人总是要证明自己是对的,大多数人会用他的一生来完成这件事。

    一个人一旦形成了“我不值得拥有”这样的信念,他会用他的一生来证明

    这一点。

    这三种限制性信念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思想中,它们相互作用,影

    响着一个人的所有行为,最终的结果就是让这个人待在原地,难以进

    步。

    有些人一生庸庸碌碌,羡慕别人的成功,哀叹自己的不幸。其实,在他

    们的身上基本都能找出这三种限制性信念。

    限制性信念是如何形成的

    上一节中,我提到父母的教育会使孩子形成限制性信念。在这里,我将

    详细解释限制性信念是如何形成的。

    经验

    我们的限制性信念基本上都是通过经验形成的。我们做一件事情,就会

    产生一系列后果,通过这种“行动—结果”模式,人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

    论:我采取什么行为,就会得到什么结果。但是人们往往会忽略一个事实——事情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往往没有掌

    握事实的全部。

    我有一个朋友,他曾准备和一个姓陈的老板谈合作。去谈合作的时候,他发现这位老板非常不友善,全程都皱着眉头,并且在谈判的过程中不

    停地出门接电话,非常没礼貌。他介绍产品的时候也总是被这位老板打

    断,问很多问题,然而无论他怎么解释,也看不到这位老板露出笑容。

    谈判越来越僵,最后在尴尬的气氛中结束了。当然之后我朋友就没有再

    继续跟这位老板合作,最终不了了之。

    机缘巧合,不久以后我有个项目需要与这位老板合作。朋友听说这件事

    情后,好心提醒我说:“这个陈老板是个脾气很坏、没礼貌的人,你要

    小心点。”

    听他这么说,我还真是有点担心,忐忑不安地去了这位老板的公司。见

    面之后,我发现这位陈老板根本不像我朋友说的那样,他风趣儒雅,很

    有涵养,对我们的到来安排得很周到,完全无法想象他曾那样粗暴地对

    待过我的朋友。

    我与陈老板的合作顺利地进行着。合作中我发现,他的涵养并非装出来

    的,他确实是一个体贴周到的人。可是,为何那次和我朋友的谈判会搞

    得那么僵呢?

    和陈老板慢慢熟了以后,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他想了想说:“团

    长,你朋友遇到我的那段时间,可能正好是我和前妻办理离婚手续的时

    候。那段时间,因为财产和子女抚养权的问题,搞得我焦头烂额,见到

    谁都是一副苦瓜脸,整个人状态极差。”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他办完离

    婚手续,去国外度了假,才慢慢恢复过来。

    我恍然大悟,我朋友根据自己现有的经验去判断了这个人,并非他经验

    错误,只是他没有掌握事实的全部就形成了一个信念——这位陈老板是

    一个脾气很差、没礼貌的人。

    很多人都是这样,会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形成一个信念,这个信念会

    左右他们的行为。有时,这种经验还并非直接来自他们自己,很可能来

    自别人。

    读书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学,从来不敢在冬天的晚上洗头发。他对我说,小时候他妈妈告诉他,冬天晚上洗头发第二天会头疼。我觉得很奇

    怪,我和身边的很多人冬天晚上也洗头发,可我们从来也没有头疼过。

    后来有一次,我见到他妈妈,就和她聊到冬天洗头发会头疼这个问题,老人家说:“我们那个时候没有吹风机,冬天晚上洗完头发,到睡觉的

    时候头发都还没有干。如果头发没干就睡觉,很容易着凉,当然会头

    疼。”

    我朋友听到妈妈说的这番话,哑然失笑。

    妈妈传递给他这个经验的时候,还没有吹风机。妈妈为了使自己孩子免

    受头疼之苦,简单地向孩子传递了自己的经验,但孩子却并不知道事实

    全部,稀里糊涂地相信了。

    教育

    我们的教育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我们的父母;另一方面是学校。

    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人生顺利,所以他们会把自己人生中的信

    念及他们认为的好与不好的经验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在很多家长的信念中,好成绩就意味着好的人生——成绩好的孩子就能

    进好大学,进了好大学才更容易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以后的人生就有

    了最坚实的保障。

    那些成绩不好的小孩,要承受来自父母、老师甚至同学的歧视。渐渐

    地,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觉得自己不可能成功,没有办法

    做到,从此以后他们的生活就只会重复父母的老路,不去尝试与创新。

    当然,也就会重复父母的错误与痛苦。

    错误的逻辑

    在做决定的时候,人们会先去评估这个决定的“投入与产出”,确定自己

    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可能得到什么样的回报。

    但是,很多人关于“投入与产出”的估计其实是错误的。他们没有仔细研

    究过自己做出这个决定的依据是否真实可靠,并且往往将这个依据泛

    化。如果一个小孩的理想是周游全世界,当他把这个理想告诉自己父母的时

    候,父母会怎么说呢?我经常听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一些话,其中最常

    见的就是“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只有外国人才行”。

    “周游世界”对很多国内家长来说是一件投入非常大的事情,而且并不容

    易成功。为了避免孩子把精力消耗在这件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上,家长

    们会尽早扼杀孩子的这个想法。但这个理想是否真的是“天方夜谭”,我

    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你,“周游世界”对国人来说也很容易实现。

    我曾经的理想就是周游世界,但是那时我并没有那么多钱实现这样的旅

    行,那么我是如何实现的呢?我组织很多企业家去参观国外的企业,三

    十岁出头我就去了二十多个国家,并且走进了二十多家世界500强企业

    实地考察和学习。我实现了“周游世界”的理想,不仅没有花一分钱,还

    赚了不少钱。

    所以,当你的孩子向你提出“周游世界”的想法时,如果你简单地将“周

    游世界”与“花费巨大的投入”画上等号,那就是你固有的逻辑在作祟。

    实际上,实现周游全世界梦想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我以企业旅游团的

    方式,不用花钱,更能赚钱。还有的旅行达人一边旅游,一边写作分

    享,既赚到了稿费,也实现了周游世界的梦想。

    借口

    有时,人们用错误的逻辑去形成一个信念,为的是给自己的失败找一个

    借口。

    当一个人做了一件事情,却没有效果,他可能会将自己的失败合理化,用一个借口为自己开脱。借口用得太多,就会变成一个信念。

    我知道很多女士在减肥,有一次我的一个学员对我说:“团长,运动减

    肥对我没用。”我问她:“你尝试过了吗?”她说她曾经买过健身卡,还

    专门请了教练,学习了一段时间,体重不降反升。刚好我认识她的健身

    教练,有一次聊天我们谈到这件事,她的健身教练告诉我说:“她都没

    有按时来过,可能就来过三四次吧。而且有些学员刚开始运动,运动完

    了会很容易饿,他们又觉得自己运动了,可以吃多点,结果运动量不

    够,但食量却增加了,当然会长胖。”

    当一个借口变成“信念”的时候,就会限制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恐惧

    限制性信念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恐惧”。

    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都害怕被批评、被无视、被拒绝,这些恐惧就会

    渐渐演化成限制性信念。

    比如在课堂上,很多老师觉得有的学生太安静了,课堂上不发言,也不

    参加讨论,更不会提出反对意见。但有的学生就不同,他们经常挑战老

    师的理论。其实在这些沉默的学生中,很可能有种信念——老师说的都

    是对的。那么,这种信念是怎么形成的呢?很可能当孩子在学习的时

    候,发现如果自己反对老师,就会被老师讨厌。老师是权威,被权威讨

    厌是非常严重的事情,所以这些沉默的学生才会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

    的。

    这种信念渐渐使人们失去思考的能力,只能人云亦云,或者被“专家”忽

    悠。

    怎样消除限制性信念

    挣脱被束缚的铁链

    我见过很多父母,他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地给孩子一重又一重

    的限制,硬生生地折断了孩子天赋的翅膀,让孩子变成一个社会的低能

    儿。每次见到那些对生活充满恐惧畏缩不前的年轻人时,我就会想起一

    头小象的故事。

    马戏团里有一头小象,它的一只脚被铁链锁在了一根木桩上。

    小象想要挣脱,但是以它的力气,根本无能为力。每次挣扎,铁链就会磨损它的腿,越挣扎,腿上的伤就越深、越痛,甚至

    会被铁链勒得皮开肉绽。尝试多次以后,小象便不再挣脱了,因为它知道自己不仅不能挣脱铁链,还会被弄得伤痕累累。随

    着小象渐渐长大,它已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2196KB,2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