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825213
感悟生命的尊贵———心理专家蔺桂瑞谈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0月21日 《健康时报》 2004.10.21
     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逐年增多。北京市以往休学、退学的学生中,躯体健康出问题的较多,但近年来因为心理和精神问题而休学、退学的学生呈上升趋势。据北京各高校近两年的统计数字显示,这一比例占休学、退学学生总数的30%到50%。近几年自杀现象在大学中也时有发生。那么大学生出现了心理危机,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中心研究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蔺桂瑞教授。

    ■自杀引起连锁反应

    一个学生自杀,会对周围同学产生负面影响。蔺教授说,学校中出现一个学生自杀,周围同学会感到莫名的恐惧和悲伤。他们会感到困惑,会对生命产生许多疑问,会突然开始关注生命。在这个本该无忧无虑的年龄,突然发生这种事,于是便引发他们对生命的思考:生命是什么?生命怎么如此脆弱?说离去就离去?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这种事对于一个心理健康的同学来说,可能只是会在心理上产生悲伤、恐惧情绪和不安全感,在学习和生活上一段时间内不能平静,产生很多疑问。但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同学,由于学习挫折、失恋、家庭矛盾、就业以及人际交往困扰等问题,他自己解决不了时,“自杀事件”就可能会对他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引发他内心的自杀倾向。
, http://www.100md.com
    ■感悟“生命线”

    因为出现一个学生自杀事件,在一次心理课上,蔺教授为同学们做心理疏导。蔺教授让同学们在纸上画一条线,去设计自己生命的过程,以出生为起点,再根据自己的状况、家族遗传史,预测他能活到多大的年龄,比如可以活80岁,就在这条线上标一个坐标点。然后注视这条线5分钟到10分钟,大家不讨论,只感受这条生命线。学生们都在20岁左右,那就在线上做出一个坐标点:“你从出生到现在20年了,你做过些什么?想到了什么?在20岁到80岁之间,你又想怎么度过这一段生命?”看着这条线去思考,会让同学们有非常深的感触。有个同学说:“以前我觉得生命没什么,现在我看着这条生命线,突然想到‘生命’很短暂,我不经意间已经走过了生命的1/4,但我都干了些什么?”“生命线”引发了他的思考:从一个20岁的大学生,到他80岁去世,中间这短暂的生命历程,在这条线上显得很短。今后生命的道路怎么走下去?这样就引发了学生对自己今后人生的规划,让生命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学生在预测自己生命长短的时候也不一样,有的人积极乐观,就预测自己可以活到100岁。也有的同学说:“我可能活到45岁,我觉得人生中有那么多的痛苦,活那么大岁数干什么呀?”对于同学们不同的想法,蔺教授不批评、不否定,而是对积极的认识予以适时的肯定,对模糊的认识进行引导,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讨论、辩论、相互启发,自己得出结论。蔺教授说,每个人都有思考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转变自己行为的能力,要充分信任同学。这样开放的、互动式的课程,不像过去,只是听老师讲大道理,而是让同学们彼此抒发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和认识,共同探讨、相互影响,最后取得一个共识。
, 百拇医药
    ■母亲的操劳与满足

    蔺教授常与同学们分享自己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同学们一起从中去领悟生命的意义。蔺教授说:“我小时候家里很穷,连菜都吃不上,我母亲就从服装厂找点钉纽扣的活儿,来补贴家用。我常半夜醒来看见她在灯下一针一针地钉着纽扣……母亲一个人拉扯着我们四个孩子,生活非常艰难,但我从来没有听到她抱怨过什么。我现在是大学教授,我的弟弟是企业家。我记得母亲在临终前身体特别衰弱,我们的朋友去看她,她还起身握着人家的手问:‘孩子怎么样?一家人都好吧?’———我当时特感动,母亲为别人操劳了一生,在这个时候还在关心着别人。她死的时候非常安详平静,脸上还带着微笑,非常满足地去了。她把自己的爱全部给予了我们,她看到我们生活得很美满幸福,看到自己的儿孙都健康地成长,就感到非常安慰。我对自己说一定要活好每一天,要做好我的事业,要把我的孩子教育好,把我的学生教育好,看着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就是我的生命价值所在。

    ■请学会爱他人
, http://www.100md.com
    “母亲的故事”启发了同学们。有个同学说:“昨天是我妈妈的生日,我给她打了个长途电话:‘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我听见那边,妈妈用颤抖的声音说:‘儿子,妈谢谢你,你还能想着妈的生日!’我特别激动,想起我小时候生病住院,夜里迷迷糊糊感觉到妈妈握着我的手,一宿没睡。妈妈为我付出了那么多的爱,但是我似乎很少想到去关心她。她现在年纪大了,我应该多去关心她。”另一个同学说:“我小的时候,爸爸对我很严厉,有时候骂我、打我。我很怕他,很讨厌他。现在我想起,在我离开家乡到北京上学的时候,他在火车站一再叮嘱我‘你要经常给家里写信,见信如见人啊!’我才明白爸爸是那么爱我。”这时又一个同学总结道:“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么爱我们,为我们的成长付出那么多。他们现在一天天变老了,他们的晚年需要我们做子女的反哺,这是我们的责任!自杀的同学太自私了,丝毫没有为他的父母考虑!”蔺教授就是从生活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之中,让同学们感受到人生美好的东西和人生的价值,不空讲人生大道理,用他们彼此的经验相互教育。蔺教授说:“同学们的意识上升到生命价值观上,他必然要珍视自己的生命。因为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也属于养育我们的父母和教育我们的社会。当一个人懂得了爱,感受到自己被父母爱,被他人爱,自己心里也有爱,用行动去爱父母,爱他人,你想他还会想到自杀吗?”
, 百拇医药
    ■为什么不好好活着?

    蔺教授认为,老师在适当的时候起引导的作用,要强化和引导同学们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同龄人在这个交流过程中,相互教育、影响,就获得了心理上的成长。后来大家就对“死亡事件”有了一个共识,认识到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事情在等待他们去做,他们赶上了一个比父母更好的时代,只要有能力、有本领,就可以获得成功。这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开放的时代,那么为什么不好好活着?不仅要活,而且一定要活出自己的光彩来!

    蔺教授最后说:“我做的事就是帮助同学们去发现那些他们原本可能没有认识到的、人生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像友情、亲情、爱情等等,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生命和生命的价值。这种积极乐观的情绪,其实就藏在每个人的自身中。我们老师是利用心理学倾诉的方式、澄清的方式、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去重新获得认识。这就是我们心理学所做的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 http://www.100md.com(本报记者 胡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