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文摘专辑
编号:10404300
皮肤性病学(2004.05.17)
http://www.100md.com 2004年5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43期
     牛膝治疗原发性皮肌炎有良效

    《中医杂志》2004年第3期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杨丁友医生临床采用牛膝治疗原发性皮肌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原发性皮肌炎(DM)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主要表现在皮肤上出现浮肿性紫色红斑,肌肉肿痛,重则肌肉萎缩,多属于中医“肌痹”、“皮痹”、“痿症”范畴。其病机多系本虚标实,即多种原因致脾肾两虚。杨丁友医生指出,肌肉失去荣养而无力,渐至于萎缩,外邪乘虚而入,客于皮肤则出现水肿、红斑,留于肌肉则出现无力,客于经脉则阻遏血脉之运行,久则肌肉失其所养而萎缩,特举验案一例:一男性患者,43岁,三个多月来面部浮肿,并有淡紫色斑,肌肉酸痛,全身无力,曾就诊多家医院,查尿肌酸增高,血磷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均增高;肌电图示:肌原性损害;肌活检示:肌纤维变性,粗细不一,有再生现象,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诊为皮肌炎。患者因畏惧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而求治于中医,曾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身痛逐瘀汤、虎潜丸等,效果不明显。查面部颊、前额均有浮肿性淡紫色斑,按之疼痛,并有全身肌肉酸痛,疲乏无力,腰酸腿痛,双下肢肌肉轻度萎缩,舌苔白,质暗红,有瘀斑,脉沉弦。遵前医治疗方案,在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30余剂的基础上(生黄芪30g、桂枝15g、生地黄15g、白芍15g、海风藤30g、白花蛇6g、防风12g、甘草10g)加川牛膝,怀牛膝、土牛膝各15g。10剂后,肌肉疼痛略有好转,继服20剂后,疼痛减轻,面部皮损好转,余症同前。又服30剂后,面部皮损继续好转,肌肉疼痛明显减轻,肌力有所改善。上方改川牛膝量为30g,继服至120剂时,精神体力明显好转,肌肉酸痛消失,面部皮损明显减轻,复查肌酶谱、肌电图、肌活检均在正常范围。后以3种牛膝各20g水煎服,60剂后上症消失,追访3年未复发。
, http://www.100md.com
    杨丁友医生说:川、怀、土牛膝均具活血化瘀,补肝肾、清热解毒之功。《本草经疏》言:“诿与痹皆筋节间病,而寒湿有已化未化,未化则浸淫筋节为病。《素问》论痹多病于浸淫,论萎多病于熏灼。牛膝之治此,妙在不必问其已化未化,但执定其病在筋节间痛而不可屈伸者,皆能已之。”

    中医治疗Reiter综合征有方

    《中医杂志》2004年第1期报道了四川省郫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章玺珩、章优幽医生中医治疗Reiter综合征,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一男性患者,年龄27岁,因“发热,尿道口、龟头痒痛、糜烂,眼结膜发红,双下肢关节酸痛2周”就诊。患者平素体健,有不洁性交史,此后1周出现衣原体生长,以“非淋菌性尿道炎”治疗1周,无效。继而出现眼结膜发红,双下肢皮疹及髋关节以下关节酸热疼痛,以“白塞氏综合征伴衣原体感染”继续治疗1周,仍无效。入院时患者体温37.7℃,精神欠佳,脉细弦而数,舌苔黄腻,舌质红赤,双下肢股内侧、足小趾、无名趾间皮肤等处可见直径2cm左右红色斑,伴痒痛。双眼结膜发红,伴深紫色斑块,边缘不整,有脓性分泌物。髋关节以下关节压痛,伴酸热感。血、尿、便常规正常。血沉62mm/h,诊断为Reiter综合征。中医辨证属淋浊,为湿热毒邪内侵,邪毒蕴结于下焦、肝肾二经,治以清利下焦湿热为主,助以清热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合三妙散加减:龙胆草12g,甘草6g,栀子10g,黄芩10g,黄柏10g,苍术10g,牛膝12g,紫草10g,木通10g,泽泻10g,柴胡10g,生地黄15g,当归10g,牡丹皮12g,3日服药2剂。上方服3剂后诸症均减,唯下肢关节酸痛尚剧,灼热感未见减轻,脉尚细数。在上方中去泽泻,加重甘草,4剂后复诊,患者感觉症状基本消失,但尚有疲乏感,皮肤与眼部斑块颜色加深,舌脉已正常,于上方内再加入黄芪、沙参、白芍、土茯苓,去栀子、牡丹皮、紫草、黄芩、木通,减少甘草用量,上方连服4剂。4剂后各症状全部消失而停药,1个月后对患者随访,未复发。

    章玺珩、章优幽医生指出:Reiter综合征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感染、创伤、遗传、变态反应相关。该病有两种流行病学类型:性病型和肠型。从患者病史及医治情况和临床症状来看,该患者属中医的淋浊类疾病,属湿热毒邪内侵,邪毒蕴结于下焦、经络之间。从发病部位来看,以肝脉为主。该病之三大主症皆发于肝肾所属部位,又因该病湿热毒邪是由阴器而入,蕴结于肝肾而发病,所以用清热利湿解毒之法清利其毒,使毒邪从肝肾而解,故选择龙胆泻肝汤泻其下焦湿热毒邪,再加入三妙散清热燥湿以治关节之湿热,同时助以紫草、牡丹皮入于血分,以增凉血清热之功效。, 百拇医药(中国中医研究院信息所供稿)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性传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