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3468580
舍岩针法正格胜格理论的形成
http://www.100md.com 2019年9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135期
舍岩针法是以五行生克理论为基础,对五输穴,脏腑,经络进行五行配属,并将自经补泻法和他经补泻法合用的补泻方法,在韩国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它的出现进一步发展了《内经》《难经》的针灸补泻原则——
     舍岩针法是以五行生克理论为基础,对五输穴、脏腑、经络进行五行配属,并将自经补泻法和他经补泻法合用的补泻方法,在韩国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它的出现进一步发展了《内经》《难经》的针灸补泻原则——

    舍岩针法是韩国独道的针法,源于《舍岩正五行》和《芝山医案》两本针灸著作。两部著作均成书于朝鲜时代(1392—1910年),具体时间不明确,《舍岩正五行》约是1644~1742年之间形成,《芝山医案》成书于1742年以后。两书作者亦不明确,仅在序文中分别出现作者别号“舍岩”和“芝山”。《舍岩正五行》的书名见于《芝山医案》的序言。两部著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直未被刊行,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下来,直至1970年代。由于历史上两部书总是合在一起抄写,故被误认为是一本著作,称之为《舍岩针法》。

    《舍岩正五行》是一部针灸处方著作,内容主要是各种疾病的诊断和针灸处方,附篇为其他针灸文献的引文。《芝山医案》是运用“舍岩针法”治疗的医案汇编,主要反映的是芝山先生的临床经验。而所谓“舍岩针法”实际上是在这两部著作基础上总结而成的。

    正格、胜格配穴法概念

    舍岩针法最大的特点是一种称为“正格”“胜格”的配穴法。《舍岩正五行》里有许多针灸处方,其配穴数少,以五腧穴为主,同一处方出现在不同的病症条目里。例如:肺经正格处方见于“燥症补泻。太白、太渊补,少府、鱼际泻”(《舍岩正五行·燥症门》);“气弱,肺汗。太白、太渊补,少府、鱼际泻”。又如肝经正格处方包括:“支饮,肝饮。阴谷、曲泉补,经渠、中封泻”(《舍岩正五行·痰饮》);“恐惧,肝汗。阴谷、曲泉补,经渠、中封泻”(《舍岩正五行·虚损》)。这样的配穴法即是异病同治的体现。

    实际上,“正格”和“胜格”二词并未出现在《舍岩正五行》中,是《芝山医案》将《舍岩正五行》中重复出现的针灸处方归纳总结,并命名为“正格”和“胜格”。《芝山医案》序文中云:“正格如礼乐刑政,胜格如良将用兵。正格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49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