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新书评介
编号:13399409
诸病源心 继承创新 ——《诸病源心论(修订本)》读后感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2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4979期
     《诸病源心论(修订本)》是刘健先生关于“诸病源心”的第3部著作,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于2017年5月出版发行。该书28万字,采用孙思邈“大医精诚”列为4篇,分别论述“诸病源于心”的理论根据、五神藏说、五郁血瘀,疗心百药,诸心病的辨证论治,增补病机和养生保健等内容,并收录验案以资佐证,可谓洋洋大观。笔者读后获益匪浅,向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予以推荐。

    继承创新理论

    刘健潜心研究医学典籍,并有诸多发挥。他根据《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旨意,深入探讨“天人相应”“治未病”的有关理论。他认为心主神明是表现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总司,而七情皆由心而产生,由于心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一切内科疾病皆由于心脏的阴阳气血失调而导致。还总结出“六淫为病首犯于肺,七情作疾先责于心”的宗旨,认为气候渐暖,思虑喜怒不节则伤心气,重视人体心、脾、肾功能的调节,也就是治病必求于本的具体疗法。凡人体五脏六腑之发病,皆于“心”有直接关系;再则便是后天脾之运化和先天肾之盛衰起主导作用。因此可导致许多情志疾病,或诸痛痒疮、坎离不济、眼病等病证的发生。并从心、心包经循行路线和病候、功能和解剖方面提出理论根据,图文并茂,见解新颖。
, 百拇医药
    该书中有一些观点值得深思。“五神藏”指五脏均藏神,但以心藏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五郁血瘀指心、肝、脾、肺、肾之郁所致血瘀症状,表现各异,治法不同。“病机十九条”中只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1条,他经过临床体会,增补另外10条为:诸病七情、诸病癌瘤、诸郁血瘀、诸病血瘀、诸癫狂痫、诸妇女病、诸小儿病、诸小肠病、诸眼目病、诸耳疾病——皆属于心,并予以逐条解释,列出具体治法。“心常不足”指心病多因阴阳气血不足和气血瘀滞所形成,并对其症状、治法予以论述。在证治方面,四诊之后,知犯何因,导慰为先,针药次之。提出补南益北法、补火生土法、补离益震法、泻火平木法、补火助金法、滋阴清金法、降南升北汤、通脉活血法等“疗心八法”。尤其是用五行、易经命名,值得后学效法。

    详述心病证治

    该书的重点在“精篇”部分,他认为,凡有心悸、心烦、失眠、气短、健忘5种症状时,均冠以“心之为病”,而具有1~3种症状时,则冠以“心病”字样。其中涉及的病证较多,如心阴阳气血虚弱,或气滞血瘀、气虚血瘀、中气不足、肝阳上亢、火热炽盛之证,以及神怯惊恐、七情变化、痰喘、眩晕、消渴、中风、浮肿、自汗盗汗、便秘、胆病、阳痿、癌瘤、血证、癫狂痫、小肠病,以及妇儿、耳目、痒疮等五官外科病,共计100余种病证,以证型分类,先列症状,次列方药,并附名医验案64例,作者验案132例,从而达到论据充分,说理清楚。
, 百拇医药
    书中如“心为诸阳虚之源的辨证论治”分为心阳虚、心脾肺阳虚、脾虚积寒、心肾阳虚、阳虚阴盛水气凌心证类,分别采用半夏茯苓白术甘草汤、加味二陈汤、大建中汤、加味肾气汤、自拟真武镇心利水汤等治疗;但在每一证中又细分为若干小证,心阳虚证就有9种不同证型。对于失眠病,分为思虑太过、心阴耗损,思虑太过、气血虚损,事不随心、心胆俱怯,痰湿壅盛、胃中不和,痰火上扰,心火亢盛,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气血不足,心气不足,心血不足、虚烦脏躁,心肾双虚,失血过多、阴亏气弱,肝阳上亢,心肝肾俱损、阴虚阳亢14证。可供临床参考。

    灵活应用方药

    该书视证灵活遣方用药,如对于气滞血瘀之心痛病,治宜理气活血化瘀,方选膈下逐瘀汤加减;心脉瘀阻之胸痹证,治宜活血通络止痛,方选活血蠲痹汤(丹参、檀香、红花、琥珀、蒲黄、五灵脂、山楂、川芎、珍珠母、磁石、炒酸枣仁、瓜蒌、薤白、黄芪);心脾肾阴虚之消渴综合征,治宜滋阴补虚,方选增液六味地黄汤;气血两虚之半身不遂证,治宜益气活血化瘀,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用至50~120克)。他还重视经方的应用:如心悸属气阴两虚用炙甘草汤;失眠用酸枣仁加四物汤;脏躁用甘麦大枣汤加龙眼肉、鸡子黄;肺热便秘用小陷胸汤;浮肿选桂枝茯苓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眩晕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消用白虎汤等。但也不排斥一些确有疗效的验方、自拟加减方。
, http://www.100md.com
    他总结的“疗心百药谱”,分为温补心气、滋补心阴、温补心阳、镇心安神、养心安神、清心凉血、清心热、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活血药等10类共75种药,介绍其性味、归经及功效,为灵活选择用药提供了有利条件;“脏腑病证用药”则对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病的用药,详列功效药名,便于临床遣方用药;“四气五味用药式”分别论述寒热温凉(平)、辛苦甘酸咸(淡、涩)及升降浮沉的基本用法,这些经验值得推广。

    重视养生保健

    孟子云:“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为了避免发生心的病变,该书“心的养生及保健”就提出具体的养生法:修心养性(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导引养生(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饮食养生(强调食宜、科学膳食)、文娱养生(阅读、书画、音乐、弈棋、垂钓)等4种,只要经常坚持,自会健康长寿,也对于普及养生保健知识有促进作用。另外“养五脏法”则以养心法为主,从心为万法之宗,自己心病自己知、心病还需用心医两方面,引述“孙思邈养生铭”,改写“寿世青编·林鉴堂安心诗”,说明养心在当今社会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并涉及肝、脾、肺、肾其他四脏调养方法,引经据典,可供参阅。

    总之,本书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专著,对于临床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虽然作者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如果能分为总论、各论两篇,补充有关基础理论(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按病种分类)、现代进展等内容,使之系统条理化,从而促进这一创新理论更臻完善。最后,祝愿他心想事成,在中医学继承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洪文旭), http://www.100md.com(洪文旭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