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2528979
提倡“辨证论治”的历史背景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20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262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学界之所以提倡“辨证论治”,并将之提升到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点”的高度来宣扬,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简言之,在新中国的中医政策开始确立和贯彻之初,为了尽快从根本上消除“中医不科学”的历史偏见,将其作为对中医的基本诊疗规律和与西医相区别的学术特点的概括,并随着中医政策的贯彻而在中医学界迅速流传开来的。

    提出:基于中、西医思维方式不同

    任应秋先生在1957年出版的《中医病理学概论》的“前言”中说:“有人说,祖国医学对病理的认识总是一种概念,而于病理的形态学、解剖学、组织学等概属无知。但我的看法是这样:这方面固然可能是祖国医学的缺点,可是翻开英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病理学教科书,谈某种病的病理时,似乎天经地义地就谈它的病理形态学、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这些几乎就等于病理学本身,仍然是有莫大的缺点……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病理学,忽略了疾病是人这个有机体所表现的现象之一,并且是在发展着的、变动着的现象,绝不能把它从整个有机体孤立起来加以片断的了解的,更不是仅仅从病理形态学上考察就能有全盘的了解的……于此我们认识到祖国医学辨识病理从证候,确定治疗也从证候,合多种证状而成一概括的证候名目,谓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及风、寒、暑、湿、燥、火等等,既为辨识证候性质的关键,也是临床治疗的标准。疾病是随时发展着的,变动着的,证候也是极其复杂而变化的,这样证候与治疗密切配合的病理知识,有它现实的实践意义,能够通过实践的知识,便有它不可磨灭的真理存在,更有它不断变革、升华发展的前途。”

    秦伯未先生1957年在《中医“辨证论治”概说》一文中也说:“‘辨证论治’不是中医的最高理论,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方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3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