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580851
让中医文化在青少年中扎根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11期
     现在有多少青少年了解中医,知道中药呢?不得而知。眼见的事实是,孩子们有个头痛脑热之类的毛病,爸爸妈妈就去药店买西药,正如广告画面说的,“要退热还是安瑞克”。有的或许三两天不见好转,便去医院打“吊瓶”。大人心疼孩子,更怕孩子耽误功课,于是乎,以“见效快”著称的西药便成了座上客。其间,又有多少人去考虑什么治标治本,或有什么毒副作用呢?有一些看中医用中药的,又大都在农村,其中不乏是为了图省钱的。应该说,从娃娃时候起,很多青年接触的是西医、西药,这难怪他们对中医中药了解得太少甚或是陌生了。

    众所周知,国粹京剧正面临“拐点”,青少年观众很少,对京剧艺术十分“隔膜”,有识之士看到京剧面临的危机,疾呼传承,并倡导进学校,以培养京剧观众,也意在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趣味。如今,果然京剧唱响了课堂。这中间,虽然颇有“太急”、“太早”之类的争论,但毕竟有了“第一步”,或许能由此改变京剧的状况。

    那么,对中医中药呢?也很有与京剧同命之怜的现象。也许通过立法及制订特殊政策,在促进中医药的保护创新方面能得到成效,但一个不可不面对的事实是,青少年一代仍对中医药知之不多,而对西医西药情有独钟。这并非缘自中医药的“远水不解近渴”或其“慢性子”,其根本在于他们从儿时起便生活在西医药的氛围里。一些中医药世家多出中医药师,中医药诊治运用的频率也高,习惯使然。

    保护、继承、发展中医药,培养中医药人才当为百年大计,缺乏后备力量自然难以可持续发展。因此,培养青少年对中医药的认识能力,进而了解和热爱中医药文化刻不容缓。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同样,青少年也是京剧艺术的未来,是中医药的未来。如今,京剧进学堂了,大概很有“从娃娃抓起”之意。那么,中医药文化的延续、发展,可否从“京剧进学堂”中受到些启发呢?或许不以“进学堂”为唯一途径,但总要引起重视,有所行动,让中医药文化在青少年中扎根、普及才好。, 百拇医药(冯凯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